世界水日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設立該國際日是為了提請全世界關注淡水的重要性,并倡導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2025年,世界水日的重點是冰川保護。2025年的3月21日也是首個世界冰川日。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聯合國水機制發布2025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揭示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不可持續活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山區環境,威脅著數十億人和無數生態系統所依賴的水資源。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加強合作,采取適應戰略和行動,以應對正在地球的山脈和冰川發生的危機。
原文 :《攜手共同守衛地球“消融的水塔”》
作者 |本報記者 朱唐
圖片 |網絡
各種水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凸顯
聯合國將2025年確定為“國際冰川保護年”,在山地冰凍帶正在迅速變化的背景下,全球山地各種水體(包括高山冰川)可持續發展以及下游社會依賴于山地水體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作為世界的“水塔”,山脈是淡水的重要來源,對滿足供水和衛生等人類基本需求至關重要。山區水資源對保障生活在山區及其周邊地區以及下游地區的數十億人口的糧食和能源安全也至關重要。
山地冰凍帶是地球系統中對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組成部分之一。由于降水量較高和蒸發量較低,山地的單位面積地表徑流產流能力通常比低海拔地區高。同時,高山冰川也在更長的時間范圍內儲存和釋放水資源。在許多高山地區,季節性積雪的形成提供了大部分的淡水儲存,包括山地冰川在內的世界上大多數冰川正在加速融化。然而,在大多數含冰凍帶的流域中,融雪徑流的占比更大,且通常遠大于冰川融化量。
根據2025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來自山區的淡水占全球流量比例高達60%。逾10億人生活在山區,超過20億人的飲用水、衛生設施和生計直接依靠山區水源。山區對畜牧業、林業、旅游業和能源生產等行業至關重要。在安第斯國家,85%的水力發電來自山區。山區還提供高價值產品,如藥用植物、木材和其他林業產品、獨特的山區牲畜和特色農產品——所有這些都依賴水。
世界各地的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山區水資源往往最先受到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后果的波及,受到的沖擊也最大。如今形勢十分嚴峻:發展中國家多達一半的山區鄉村居民面臨糧食危機,婦女和兒童面臨的風險最高。在更廣范圍上,山區冰川消融和降雪減少將影響全球三分之二的灌溉農業,并將對絕大多數人口產生深遠影響。在許多地區,淡水流量更多地取決于季節性融雪,而非冰川。由于氣候變化,降雪的量、頻率和規律在快速變化,這嚴重擾亂水資源供應,給生物多樣性創造了不穩定的環境,并給人類生計帶來了不可預測的條件。例如在日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富士山的標志性積雪近年出現時間比以往要晚近一個月。
降水量變化增大發生自然災害的風險。北美的科羅拉多河養育著約4000萬人,其大部分水源來自落基山脈的降雪。自2000年以來,該河流域長期處于干旱狀態。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這一情況,因為它會導致更多降水以雨的形式落地,而雨水的流失速度比山區降雪快。在沒有冰川或融雪記錄的山區,水流源自降雨,這些地區的氣候紊亂也十分顯著。在馬達加斯加等熱帶地區,山區水資源的變化正在影響可可、水稻和水果種植所需的灌溉——這些是該島國最重要的農業出口產品。
全球變暖正在加速冰川融化、減少積雪覆蓋、增加永久凍土解凍,并引發更多極端降雨事件和自然災害。山區徑流將變得更加不穩定、不確定且多變。洪水和枯水期的時間和流量的變化、侵蝕加劇和泥沙負荷的增加,都將從水量、水質和時間分布上影響下游的水資源。氣溫升高、冰川消退、永久凍土解凍和降水模式變化等氣候變化的影響,會增加洪水和山體滑坡的風險。與這些風險相關的災害,如山洪、泥石流、雪崩、巖崩和冰崩、堰塞湖潰決洪水和冰川湖潰決洪水等,都會對居民社區、野生動物和基礎設施構成重大威脅。
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6實現
可持續發展目標6旨在確保人人享有水和衛生設施并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目前可持續發展目標6的所有指標進展都低于預期。據估計,2022年有22億人(占全球人口的27%)無法獲得安全有保障的飲用水,其中五分之四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甚至缺乏基本的飲用水服務。衛生安全狀況更不樂觀,2022年全球仍有35億人無法獲得有安全保障的衛生服務。
亞太地區擁有世界上最高的一些山脈和最廣闊的冰川系統。這里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儲存著比南北極以外的任何其他地區都要多的冰雪。這里是十多條大江大河水系的發源地,對維持中亞、東北亞、南亞和東南亞江河流域近20億人的生存至關重要。該地區的高山冰川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其速度經常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從長遠來看,河川徑流量減少和干旱風險加劇將危及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的糧食、水、能源和生計安全。受這些趨勢影響的各利益相關方和產業部門有必要加強協同合作。
在非洲大陸的陸地面積中,20%屬于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地,5%沿岸海拔超過1500米。東非是非洲山區最多的地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相比周圍普遍較為干燥的低海拔地區,山區擁有良好的環境條件和資源。考慮到農業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山區的主要生計來源,改進農業生產方式以減少土地退化(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至關重要。推進基于生態系統的適應措施(如植樹造林和保護山地森林以減少水土流失等)的實施可以增加水源涵養和含水層補給,降低自然災害風險。
山脈是歐洲和中亞地區許多河流的水源地。阿爾卑斯山的水對歐洲大部分地區至關重要。對水的利用主要是水力發電,還有工業用水、農業灌溉和人工造雪等其他用途。在中亞山地,上游國家冬季能源短缺,希望擴大水力發電生產,而下游國家夏季農業生產高度依賴山地水資源。這種季節性需求的沖突往往導致沿岸國家間的政治關系緊張。需要加強知識與信息交流,促進區域合作,提升本國對冰凍帶和山區水資源管理的能力,提高主要利益相關方對制定和實施行動計劃的認識和參與度。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山地約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這些地區單位國土面積的產水量比其他地區都高。整個地區的冰川體積正大幅減少,有一些冰川已完全消失。源自山區的水對于生產咖啡和可可等高價值農作物十分重要。山地水體還產生了該地區大部分的水力發電,為下游的城市和小型社區以及偏遠村莊提供能源。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正越來越多地影響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山地。一些國家頒布了保護關鍵生態系統的政策和法律。然而,有些生態系統已經超過了臨界閾值,亟需推廣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改良種植技術和擴大集水基礎設施等適應性措施。
冰雪融水對農業部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降水有限的夏季,對于維持作物生長尤其重要。阿拉伯地區一些含水層泉水的補給主要來自融雪。在黎巴嫩山脈和阿特拉斯山脈,季節性降雪和總降水量預計將會減少,從而影響積雪覆蓋持續時間、厚度以及淡水資源可用數量。做好含水層回補的管理或許是一種可被采用的適應措施。可以利用冬季收集的水資源來緩解氣候變化影響下阿拉伯地區山區夏季可用水量的減少。
展開有影響力的多邊行動
國家水資源、農業、工業和能源政策往往傾向于人口較多的河流流域地區,而山區通常較少受到關注,或者僅被視為下游用戶的水源地。國際政策框架可以為山地水治理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提供有力支持。條約和公約是促進山地區域合作與實施的重要工具。大多數大江大河發源于山區,并經常跨越多國邊界。基于“流域視角”考慮山地諸多水體的問題來開展跨境水治理研究與實踐可為沿岸國家帶來益處。各國之間的區域合作,包括流域治理倡議,是推進山地氣候適應的重要機制。
適應氣候變化的融資及私營部門的參與是實現山地適應潛力的關鍵。大額資金雖然可以有潛力投資于山區可持續發展,但實際獲得資助和大型項目支持的機會仍然相對有限。這表明應對山地氣候變化的重大方案尚未充分利用起來,更具體地說,應動員創新性且負擔得起的國際、區域、國家和地方等不同層面資金,用以支持山區水、農業和能源規劃及基礎設施投資。此外,山地氣候、地形、地質和植被的高度易變性這些因素都會通過地理景觀影響水的運動,這就亟需建設有代表性的水文氣象網絡和強大的信息系統。山區冰凍帶監測稀少,加劇了水文冰川學預測的不確定性,也加大了水資源管理的風險。為了解冰凍帶的變化,提高緩解和適應措施的可持續性,亟需擴大高山地區的觀測基礎設施,并使數據能夠被開放獲取。在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居民事先知情同意的情況下,與之進行接洽和有意義的合作,學習其歷經世代演化的水系統管護經驗,可提升集體應對山地冰凍帶和下游水文條件變化的能力。
發揮機構的能力,將多樣化人群和觀點匯聚在一起。協作治理模式往往意味著需要在短期利益與長期社會效益之間進行取舍。參與公民科學項目可以為公眾介入當地環境、提高科學素養和鼓勵從事研究工作提供寶貴的途徑。研究機構與社區團組合作,由研究人員制定方法、開展教育和培訓,是保障讓公眾參與項目的常用做法。在這一過程中,當地社區則需要就項目范圍提供可輸入的信息,以確保產出的知識成果符合當地需求。
許多山脈及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都跨越了國境線,條約或協議可以通過數據和信息共享加強合作,幫助填補人力和機構技術能力的空白,并推動和促進對話與外交。現有的合作項目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從中汲取靈感。例如在中亞,教科文組織最近籌集了1200萬美元,用于減少災害風險和加強科學合作,包括今年在該地區跨境冰川地塊部署的新區域冰川監測系統。教科文組織還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了早期洪水預警系統,這將有助于保護十多萬面臨冰川湖潰決洪水威脅的人口。
在非洲,教科文組織正在領導“解鎖乞力馬扎羅水塔”項目,其800萬美元項目經費由全球環境基金資助。該項目將惠及200多萬直接依賴非洲最高峰水源的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居民。兩國專家將繪制該地區的蓄水層系統地圖,并為另外10萬人提供直接飲用水,他們將改善旱季的地下水儲存和供應。這項舉措還將恢復400平方千米已退化的云霧林,并加強對1.7萬余平方千米保護區的管理。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946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本期責編:潘 顏
《社會科學報》2025年征訂
點擊下方圖片網上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