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頓的根源,究竟是什么?生命中堆積的雜物,太多了。
生命,就像是一間房子。里邊的雜物堆積越多,就越擁擠,環境也就越差。唯有時不時清除一些雜物,生命才能趨向于干凈、平靜、美好。
就拿“爛人爛事”來說,你認為,究竟是生命中的爛人爛事少一點比較好,還是生命中的爛人爛事多一點比較好?
毫無疑問,是生命中的爛人爛事少一點比較好。如果生命中的爛人爛事太多,只會給生命造成一定的阻礙。
越是感覺到人生困頓,越是需要有“斷舍離”的智慧。
人這輩子最大的轉運,莫過于狠下心來,丟掉這些東西,還生命以干凈、簡潔、平靜。
一、割舍一切讓你不舒服的人與事兒。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所有讓你不舒服的人與事兒,都沒有挽留的價值和意義。
你跟他曾經是朋友,如今漸行漸遠,雙方都互相看不順眼。如此,又有什么聯系的必要呢?斷舍離,才是最好的選擇。
你不太喜歡做這件事,那就不要去做。哪怕成為異類,也要聽從本心去做人。如此,生命才會是快樂、平靜、舒服的。
為什么要強調“舒服”呢?人活一世,不過兩三萬天的時間,日子過一天,就少一點,如果不讓自己活得舒服一點,豈不是有些遺憾了嗎?
你看詩仙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李白看來,權貴算什么,還是我的開心最重要。
人活著,不僅僅是過日子那么簡單,還需要提高生命的質量。關鍵在于,要讓生命舒服、快樂、順暢、美好。
二、沒必要在乎人是人非、人言可畏。
身處于人情社會,人們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的看法、眼光、評價、議論。
用四個字概括,就是“人言可畏”。別人說了什么,投來了什么目光,那我們就會感覺到害怕,甚至于不自在。
真的需要如此嗎?沒必要如此。別人說了什么,那是別人的事兒,跟我們沒有關系;別人做了什么,那也是別人的選擇,跟我們沒有關系。
既然跟我們沒有關系,那我們為什么要在乎呢?就算別人在背后唱衰我們,難道我們就因此掉一塊肉嗎?肯定不會。
別人的看法,不重要,我們自己的選擇,才重要;別人的評價,不重要,我們自己的心意,才重要。
首先,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其次,人生是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自己過得如何,才是關鍵所在。
三、遠離一切讓自己煩心的社交圈子。
很多人都糾結于一個問題:到底是合群比較好,還是獨來獨往比較好?
這個問題,有且只有一個答案:適合群來群往,那就去合群;適合獨來獨往,那就去獨處。反正,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一味去“隨大流”。看到別人合群,自己也跟著合群。卻沒有想過,合群究竟有什么意義?
當你隨波逐流去合群,那你就會產生一種感覺——愈發麻煩,活得不夠自在。這一切的麻煩、不自在,都是不適合的社交關系帶給你的。
對于社交圈子,不妨保持兩個態度。其一,圈子有感情,或者有利可圖,那就去合群;其二,對于不適合自己的圈子,哪怕有一定的情分關系,都需要及時遠離。
低質量的合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不見得群來群往就有面子。真正的人生,從來都是獨行的,而不是隨大流的。
四、適可而止,不要有野心超過實力的目標。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莫過于讓自己的野心,超過了自己的實力。
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卻妄想大富大貴,成為人上人。這,豈不是有點異想天開了嗎?妥妥的妄想太多。
自己只是一個平頭百姓,卻妄想成為王侯將相,取得所謂的大事業、大成功。這,豈不是有點白日做夢嗎?妥妥的沒有自知之明。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總有人負債累累,甚至需要成為空中飛人,無奈結束自己的人生?
這些人都犯了一個錯,那就是讓野心超過了實力。實力一般,野心卻比天還高,不就容易讓人生走向崩潰嗎?
一個人真正的聰明,并不是讓野心超過實力,而是懂得適可而止。適合做什么,不適合做什么,都需要有自知之明。
文/舒山有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