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色情舉牌現象竟盯上了未成年群體!
近期,央視新聞接到網友舉報,揭露了一些社交媒體平臺上的色情舉牌現象,令人震驚的是,這一灰色產業鏈中竟有大量未成年人參與。舉牌本是網絡互動行為,但一些人卻借此買賣淫穢色情圖片和視頻,形成了由舉牌者、代理和買家組成的利益鏈條。這些涉黃內容被明碼標價,價格從幾元到幾百元不等,且根據買家要求,自定義的涉黃圖片和視頻價格更高。
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未成年人因好奇成為買家后,被利益誘惑,逐漸轉變為賣家。一些平臺雖設有“未成年人模式”,但建設水平參差不齊,未能有效識別未成年人身份,導致這一防線失守。
對此,相關部門已重拳出擊,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網絡亂象,堅持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亂象“零容忍”。
不少網友痛批社交媒體平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明明能通過算法精準推送擦邊內容,卻對未成年人保護機制敷衍了事。有人直言:“用戶換個關鍵詞就能繞過監管,這哪是技術漏洞?根本是利益驅動下的選擇性失明!”
一位家長留言:“總怪平臺和壞人,但孩子第一次接觸這些,往往是因為手機沒管好、溝通不到位。防沉迷不能只靠軟件,得從家里抓起。”
針對未成年代理現象,網友怒斥:“這些孩子本該在課堂讀書,卻被黑產鏈‘啃’得骨頭都不剩。保護他們,法律必須亮出獠牙!”
看到這些未成年人被卷入這樣的事情,真的讓我感到非常憤怒和擔憂。這些孩子本應該在學校里好好學習,卻因為這些所謂的‘舉牌’行為而受到傷害。我們需要加強監管,保護這些無辜的孩子。
古人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護未成年人,是文明社會的底線。今天的“色情舉牌”亂象,實則是流量至上的畸形價值觀對純真的侵蝕。從《禮記》強調“蒙以養正”,到孟子主張“性善論”,中華文化歷來重視呵護童真。然而,當技術淪為黑產的幫兇,當算法將未成年人推向深淵,我們不得不反思:在數字時代,如何守住這份“幼有所護”的承諾?
此事亦如一面鏡子,照見社會多方責任的缺失——平臺逐利失責、家庭監護缺位、教育引導滯后。未成年人是社會的未來,我們不能讓這些孩子成為網絡色情的受害者。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該共同努力,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讓他們遠離這些不良行為。
聲明:文中部分內容或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涉侵權或有誤,請聯系刪除,多謝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