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31年末的寧都起義,是土地革命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起義,原先總共才4萬余人的紅軍,一次性從國民革命軍26路軍改編過來1.7萬人,擴張三分之一左右。
并且這1.7萬人共攜帶2萬余件武器,這對被嚴重封鎖的蘇區來說,屬實是雪中送炭。
不過,這次起義畢竟有些倉促,發生之前及發生之后都出現了一系列不和諧的事,像有兩位旅長就拒絕投向革命,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一、倉促發動的起義
中原大戰后,馮玉祥兵敗下野,其麾下的孫連仲被蔣介石收編,成為26路軍總指揮,這26路軍基本也是西北軍的老底子。
老蔣用人格外看重“黃浙陸一”,對于這種被打敗的“雜牌”始終不信任,26路軍改編不久,便被調到江西與紅軍作戰。
誰都看得出老蔣是“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雜牌平內亂”,26路軍上下非常不滿,但人在屋檐下,他們也沒辦法。
在與紅軍作戰的過程中,26路軍接連損兵折將,第三次“圍剿”失敗駐于寧都時,他們就想要反抗。多次給蔣介石致電希望回到北方,然而沒有回應。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思鄉心切的26路軍決心硬闖,在沒得到命令的情況下強行北上,準備去前線抗日。
可他們開出沒多久,便被中央軍團團圍住,蔣介石還以斷餉為要挾,命26路軍繼續回去“剿”共。沒有基本地盤的26路軍無奈,只好重回寧都,不過全體上下心里都有很大的怨氣。
總指揮孫連仲以患牙疾為由,請假到南京就醫;26路軍27師師長高樹勛私自離隊到達廬山療養,部隊的指揮權就來到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的手上。而趙博生早在我方地下黨的影響下,成為了秘密黨員。
1931年春,組織派出地下黨王超、袁漢澄、李肅進入26路軍做兵運工作,他們三人之前要么參加過北伐,要么在西北軍中任職過,加上有一直在26路軍中擔任參謀的共產黨劉振亞配合,便沒有引起反動勢力的懷疑。
進入26路軍中,王超、袁漢澄被分配到后勤部門,李肅則被分配到情報部門,他們都在工作中了解基層官兵的思想,覺得是苗子的就努力發展,一段時間下來取得很大的成效。
像王超發展了總指揮部譯電主任羅亞平入黨;袁漢澄發展了軍官學校工兵隊同學李秉仁、王銘五入黨;李肅發展了79旅2團特務排的田玉珊、李春華和總指揮部執法隊的王振鐸;劉振亞發展學兵隊的李青云入黨等等。
而他們發展出來的黨員,又可以發展出新的黨員,像王振鐸介紹孫步霞、楊履元入黨;李青云在學兵連介紹王際坦入黨。王際坦又介紹趙洪志、楊藝林、譚時清、劉靜生、霍萬仲等人入黨...
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形成一個裂變,革命的聲音慢慢也從基層往上傳,引起了趙博生的興趣。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趙博生就在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的熏陶下,思想變得非常進步。但后來馮玉祥將共產黨員全部“禮送出境”,趙博生與革命的聯系就斷掉了,他曾派人秘密去上海尋找黨組織,可惜沒有結果。
如今26路軍中思潮再起,趙博生主動積極靠攏,后通過羅亞平與組織搭上線,1931年9月秘密入黨。
當孫連仲、高樹勛等高級將領都離開26路軍后,趙博生認為這是機會,但他對部隊的掌控力不夠,想著先等一等再說。只是,一個意外打亂了全盤計劃。
1931年12月初,王超奉命回上海述職,途經南昌時,因情報有誤,將一份26路軍黨組織領導人名單交給了被破壞的接頭機關,導致情報全被泄露。
12月5日,南昌行營給26路軍總指揮部發去急電,要求逮捕劉振亞、袁漢澄、王銘五等人。
不幸中的萬幸,接收電報的人是總指揮部譯電主任羅亞平,他看后連忙去找劉振亞、趙博生等人商議對策。
趙博生隨即找到73旅旅長董振堂、74旅旅長季振同密談。董振堂、季振同曾經跟劉伯堅關系也很好,并且對孫連仲、蔣介石都有意見。
因此趙博生說出“情況十分緊急,蔣介石要消滅雜牌軍,我們到了當機立斷的時候了”時,董、季二人都表示“你說怎么辦我就怎么辦”。
得知趙博生要率部參加紅軍,董振堂問了一句:“人家能相信我們嗎?劉部長(劉伯堅)是不是在那邊?能聯系上嗎?”趙博生回答“能”,事情基本就敲定。
12月9日,蔣介石的一封手令傳到26路軍,要求徹底清查26路軍中的共產黨。這道手令,就成了寧都起義的導火索。
5天后,26路軍總指揮部安排了一場慶祝領餉的宴會,團級以上軍官全部到位,這些人沒注意到的是,寧都城內的要道及重要據點,全部被73旅和74旅的人掌控。
宴會到一半,趙博生突然站起身向在座的人揭露了蔣介石的陰謀和壓迫行為。他詳細描述國民黨政府如何失去民心、如何殘酷鎮壓異己,以及對士兵和普通百姓的不公正待遇。
大部分人對老蔣排除異己的做法早就心有不滿,因而大聲呼應。見時機成熟,趙博生表示要帶領大家參加紅軍,走一條光明的大道。許多軍官立即表態,聲稱愿意為了更公正的事業而戰。
部隊很快開赴蘇區,被編為紅五軍團,瞬間擴充了中央紅軍的實力。國民黨則不甘心失去26路軍,多次派飛機撒傳單策反,有些不堅定的人還真被說動。
1932年1月中下旬,起義部隊中,先后發生“軍官逃跑”、“士兵反水”等惡劣事件。有人提議嚴肅處理,但毛主席表示:寧都暴動參加革命是他們自覺自愿來的,我們歡迎,如果他們認為這兒不好,愿意回去,我們表示歡送。
每個人理想不同,有兩位旅級軍官就拿了300元回去,他們的結局如何呢?
二、去向不同的軍官
這兩人一個是26路軍27師80旅旅長馮安邦,他早年跟隨馮玉祥,中原大戰后跟隨孫連仲投了蔣介石,寧都起義他屬于被脅迫的,心里一直有怨氣。
但得知紅軍的優待政策后,馮安邦立即要求回去,紅軍真給了他300元。但他沒念這份情,回到孫連仲身邊后擔任新組建的74旅旅長,接著又率部與紅軍作戰。
不過抗日戰爭鐘馮安邦非常英勇,堅守娘子關、血戰臺兒莊都打得非常拼,可惜1938年11月3日在襄陽一帶犧牲,享年54歲。
無論之前如何,抵御外敵殉國,亦能稱為英雄。2014年,馮安邦被列入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還有一個是26路軍27師81旅旅長王恩布,同樣是馮玉祥的老部下,跟著孫連仲投奔了蔣介石。在寧都起義中,王恩布反抗得很激烈,被下了槍、綁了起來。
但他回到國民黨陣營后,沒怎么率軍繼續與紅軍作戰。他本人之前當官時撈了不少,1934年直接辭職,過起了富家翁的生活,這種悠哉的日子持續了20來年。
1954年,王恩布因歷史問題被捕,次年就病逝了,終年59歲。
說起來寧都起義貢獻這么大,幾位重要領導人都太可惜了,趙博生、董振堂等人都過早犧牲,導致紅五軍團軍銜最高的只有上將李達,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