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被認為是全人類的體育盛會,但是這樣的體育盛會卻也有很多的“腌臜事”。
比如說“史上最失敗的奧運會”,曾一度出現了60多個國家拒絕參加的情況,它就是于1980年舉辦的莫斯科奧運會。
莫斯科奧運會
莫斯科奧運會和蘇阿戰爭
其實這屆奧運會在剛確定由莫斯科舉辦時,曾備受矚目,因為這是首次由社會主義國家舉辦奧運會。當時本屆奧運會還被視為是奧運精神公平、和諧的象征。
但事情很快出現了變化,因為蘇聯在1979年的時候入侵了阿富汗。
蘇軍進入阿富汗
在此之前阿富汗也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1979年3月的時候阿富汗上臺了一個蘇聯并不喜歡的領導人,那就是哈菲佐拉·阿明。
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提出了“有限主權論”,使得蘇聯在當時成為了“老子黨”,將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當成的自己的“小弟”。
這一情況使得很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反目,中國在上世紀60年代中后期和蘇聯交惡,這也是其中一大原因。
當年和蘇聯決裂時的宣傳海報
與此同時包括南斯拉夫聯邦、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等國家都曾試圖擺脫蘇聯的影響,只是有些成功了,有些失敗了。
而阿富汗在哈菲佐拉·阿明上臺后,也開始了嘗試擺脫蘇聯的影響。
哈菲佐拉·阿明先是驅逐了蘇聯在阿富汗的情報機關,然后又想辦法消除了蘇聯在阿富汗軍隊中的影響力。而這一切,都讓蘇聯非常不滿。
蘇軍
從哈菲佐拉·阿明上臺后,蘇聯就深感會失去對阿富汗的控制權。
于是在1979年12月27日晚上,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對哈菲佐拉·阿明進行了刺殺行動,成功殺死了哈菲佐拉·阿明以及他的4個妻子和23名子女。
哈菲佐拉·阿明
在成功刺殺哈菲佐拉·阿明后,蘇軍大軍開始進入阿富汗,正式開啟了對阿富汗的侵略戰爭。而此時距離莫斯科奧運會舉辦,還有7個月時間。
蘇阿戰爭的爆發毫無疑問震驚了全世界,誰都沒想到在即將舉辦奧運會之前,蘇聯居然會發動一場侵略戰爭。
所以在蘇阿戰爭爆發后,全球幾十個國家立馬對蘇聯發動了譴責,其中也包括中國。
與此同時,蘇聯在刺殺哈菲佐拉·阿明并入侵阿富汗后,扶持起來的“卡爾邁勒政權”也并未獲得中國的承認。
蘇聯扶持的阿富汗領導人卡爾邁勒
可以說蘇聯入侵阿富汗是惹了眾怒,使得很多國家在1979年后和蘇聯的關系急劇惡化。
而奧運會這個體育盛會,舉辦的目的就有維護世界和平這一項。蘇聯即將舉辦奧運會,但是又入侵了阿富汗,自然和奧運精神相違背了。
各國抵制莫斯科奧運會
因此在蘇聯入侵了阿富汗后,就立馬有很多國家表態稱自己不會派運動員參加莫斯科奧運會。
于是莫斯科奧運會最終只有8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以中國、美國為首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拒絕參與。
莫斯科奧運會
同時參加這場奧運會的運動員也少得可憐,只有5200人左右。與此同時,冷戰后舉辦的第一屆奧運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共有9300多名運動員參與。
要知道,中國舉辦的第一屆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有1.1萬名運動員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美國帶頭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所以在1984年美國舉辦洛杉磯奧運會的時候,蘇聯也帶著一眾社會主義國家抵制了這場奧運會。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一共有包括蘇聯、東德在內的16個國家拒絕參與,最終這場奧運會一共只有6829名運動員參加。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所以能看出國際社會對于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的抵觸情緒是很重的,全球接近一半的國家和運動員都沒有參加這場奧運會。
蘇聯對莫斯科奧運會非常重視
需要明確的是,一個國家是由很多個不同部門組成的,這些不同部門對于國家對外政策的態度也不盡相同。
蘇聯雖然入侵了阿富汗,但舉辦奧運會的部門也的確是打算舉辦一場成功的奧運會。因此蘇聯為了舉辦這場奧運會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前后投入資金加起來超過了90億美元。
莫斯科奧運會
要知道這可是80年代的90億美元,那時候的美元還是非常堅挺的。
橫向對比之下,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花了10億美元,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花了15億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在1980年下水的卡爾文森號核動力航母,造價總計為39億美元左右。
也就是說,蘇聯舉辦一場奧運會,夠德國舉辦9次奧運會,夠加拿大舉辦6次奧運會,夠美國建造2艘核動力航母。
如此豪橫的“大撒幣”,足見蘇聯當時對莫斯科奧運會的重視。
莫斯科奧運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因為對這場奧運會的重視,還拿到了非常多的獎牌。
這場奧運會期間,蘇聯一共斬獲195塊獎牌,超過第二名東德69塊獎牌。
可以說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單單是從體育方面來講是很完美的,蘇聯投入了前所未有的資源來打造這場體育盛會,自己作為東道主,以及第一個舉辦奧運會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斬獲了最多的獎牌。
但是從政治上來說,這場奧運會就太失敗了。一場本該是蘇聯對外展示自己的體育盛會,結果遭到了全世界的抵制。
雖然蘇聯在這場奧運會中拿到了最多的獎牌,但因為有超過60個國家拒絕參加本次奧運會,也使得這場奧運會成為了蘇聯以及其衛星國的“獨角戲”。
信息來源: 【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國同阿富汗雙邊關系》 【2】中國新聞網·《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改變國際格局之戰(組圖)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