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中國將正式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的關稅。這一政策瞬間引爆全球輿論,而焦點中的焦點,正是中美科技博弈的核心戰場——芯片。
有人拍手稱快:“國產芯片終于能揚眉吐氣了!”也有人憂心忡忡:“沒了美國芯片,手機電腦會漲價嗎?”更有人拋出靈魂拷問:“美國生產的芯片,真的會被這34%的關稅‘一刀切’嗎?”答案或許比想象中更復雜,也更耐人尋味。
美國芯片是否屬于加稅范圍?
關于這個問題,我問了一下Deepseek,他給出的答案很明確:是的。
美國芯片的原產地是否屬于美國本體,這個問題許多人看來比較模糊,因為許多美國芯片設計公司(如蘋果、英偉達)將制造環節外包至中國臺灣、韓國等地。
但在根據國際貿易規則中的原產地認定標準(尤其是涉及高科技產品),其原產地通常由設計研發的核心技術來源決定,而非僅由最終組裝或制造地決定。
WTO及多數國家采用“實質性改變”原則,即產品的原產地取決于其核心技術和價值的來源,而不僅是組裝地。比如英偉達的AI芯片、蘋果的A系列芯片、高通的驍龍芯片等架構設計、專利技術、品牌所有權均屬于美國公司,即使制造外包給臺積電(中國臺灣)或三星(韓國),其原產地仍被視為美國。
所以這會導致一個新的現象出現,美相關供應鏈 “暗渡陳倉”。部分美企可能通過第三國轉口或本土設廠規避關稅,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使用的車規芯片,若產自中國境內則完全“免疫”。
一場“去美國化”的產業革命
關稅戰的本質,是產業鏈主導權的爭奪。中國加稅并非單純報復,而是為國產芯片騰出市場空間。中國已攻克刻蝕機、薄膜沉積設備等關鍵技術,28納米及以上芯片產能占全球35%,2027年預計達39%。美國傳統芯片廠商(如Wolfspeed、安森美)卻因成本劣勢陷入裁員潮。若美國芯片因關稅漲價,中國企業可轉向歐洲、日韓供應鏈,甚至加速自研。
反觀美國,試圖用關稅保護本土產業,卻可能適得其反——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自美芯片進口量同比下跌22%,而國產芯片采購占比提升至58%。
電子產品漲價?未必! 國產替代+歐洲供應鏈分流,可緩沖成本壓力。例如華為手機已實現90%以上芯片國產化,作為高端品牌的華為不漲,友商很難開口!
這場關稅戰,究竟是國產芯片的“成人禮”,還是全球供應鏈的“至暗時刻”?歡迎評論區留下您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