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驚蟄,長江江面還漂浮著未化的冰凌,27歲的比利時醫學博士斯普魯伊特踏上了漢口碼頭。這位畢業于魯汶大學的高材生,在踏上這片土地后,被武漢獨特的山水格局深深震撼。這些穿越百年的影像,經現代數字技術修復上色后,重新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1908年霜降后的清晨,漢江水面籠罩著薄紗般的晨霧。由一艘烏篷船組成的送嫁船隊正緩緩駛過龍王廟水域,據《夏口縣志》記載,這種"水上傳樂"的婚俗始于乾隆年間,鼎盛時送嫁船隊可綿延五華里。
這張照片所呈現的,正是武漢顯正街上赫赫有名的漢陽協鎮署。
回溯清朝,“協” 作為綠營體系里肩負協守要地重任的關鍵部隊,戰略意義非凡。而這漢陽協鎮署,便是協的主官副將處理公務、發號施令的衙門所在,也正因如此,在清朝時期,副將又被尊稱為 “協臺” 。
清朝末年,位于武漢顯正街的漢陽府衙,歲月在其青磚灰瓦、朱漆大門上留下斑駁痕跡 。
一日,一外國人出現在這里,他擺弄著新奇物件——相機。這稀罕玩意兒瞬間吸引了周遭眾多武漢百姓的目光,照片兩側,身著長袍馬褂、梳著長辮的男女老少,或三兩成群,或獨自佇立,臉上滿是好奇神色,構成一幅充滿時代特色的市井畫面 。
1898年秋日的湖廣總督府花園里,西式管樂隊正在進行最后的彩排。張之洞特意從天津武備學堂調來的軍樂團,等候歡迎儀式開場。
花園里,繁花似錦,爭奇斗艷,繽紛色彩與翠綠枝葉交織成一片爛漫花海。精心修剪的灌木,規整排列,彰顯著秩序與莊重。軍樂團成員身著簇新制服,筆挺站立,身姿挺拔如松 。他們手中樂器,既有傳統的嗩吶、銅鑼,又有從西洋引進的長號、圓號,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1898年深秋,武昌總督衙門的青磚黛瓦間,湖廣總督張之洞身著石青色團龍補服,在儀門前列隊迎接駐華公使團。這是他就任總督十年來首次大規模接見外國使節。
這兩張照片定格的畫面中,右側那位是比利時醫生斯普魯伊特,他正與好友身處武漢的山陜會館之中。
這座山陜會館的建筑風格極為華麗,每一處飛檐斗拱都雕琢得精美絕倫,彰顯著不凡的氣派。它作為山西、陜西兩地商人在武漢設立的辦事處,不僅是商業往來的樞紐,更是各路社會名流頻繁現身之所。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仲秋,漢口山陜會館的琉璃飛檐間,魁星樓的鎏金寶頂正折射著夕陽余暉。這座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三層八角攢尖式建筑,以三十六根金絲楠木柱支撐起鄂西北最大的穹頂藻井,藻井中央彩繪的"魁星點斗"圖歷經百年風雨仍鮮艷如初。
作為山陜商賈集資興建的文化地標,魁星樓巧妙融合了晉派磚雕與楚地木雕技藝。每逢科舉大比之年,會館便會在魁星樓前舉辦"文昌會"。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春闈前夕,三百余名晉陜子弟在此舉行"射斗"儀式。據《漢口竹枝詞》記載,當年共有十七名考生中試,其中四人官至御史,一時傳為佳話。
辛亥革命期間,魁星樓曾作為起義軍的臨時指揮部。1911年10月11日,革命黨人在樓內召開軍事會議,議定進攻湖廣總督署的作戰方案。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仲夏,武昌洪山寶通禪寺,鏡頭里,這座始建于南朝劉宋元嘉年間的千年佛塔正沐浴在正午陽光中,塔身由青灰色條石砌成,檐角風鈴早已銹蝕,但須彌座上的飛天浮雕仍清晰可辨。因夏至正午塔身投下的影子會完全消失,民間故稱其"無影塔"。
據《江夏縣志》記載,每逢此日,武昌城的士紳百姓便會聚于塔下,目睹"孤光映日,塔影遁形"的奇觀。
1905年霜降后的子夜,漢口英租界工部局的警鐘突然撕裂夜空。俄商順豐茶棧的沖天火光中,剛成立三年的漢口消防隊正上演著驚心動魄的救火行動。
1911年暮春,武昌閱馬場還殘留著前朝武舉殿試的箭痕。在這座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演武場上,湖北新軍第八鎮的官兵正進行著操練。
據《湖北新軍訓練紀要》記載,這些新軍士兵每日需完成五公里負重越野、英式刺槍術訓練和夜間戰術推演,其強度遠超綠營兵丁的弓馬騎射。
清朝年間,在漢陽府那巍峨莊重的文廟牌坊之下,三個地道的武漢人正于周邊活動。那牌坊雕梁畫棟,歷經歲月洗禮,仍透著往昔的威嚴與古韻,這三人的身影與這古老的文廟牌坊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生動的清代漢陽生活圖景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