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象新聞報道,3月28日14時20分,緬甸境內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據新華社報道,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當地時間30日下午2時許通報,緬甸強震造成全國死亡人數約1700人,另有約3400人受傷、約300人失蹤。此外,毗鄰緬甸的泰國、老撾等多地均有強烈震感,并有不同程度人員傷亡、建筑倒塌。這是今年以來全球發生的第17次六級及以上地震,也是今年以來全球最大地震。此次地震的震源淺、震級大,形成了巨大的破壞力,并且余震不斷。
中國救援隊抵達緬甸(資料圖)
中國政府首批援助物資抵達緬甸,包括帳篷、毛毯、急救包等。
應緬甸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決定向緬甸提供1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地震救災援助,派出救援隊,提供帳篷、毛毯、急救包、食品、飲用水等災區急需物資。首批援助物資計劃于31日啟運。中方還將視緬方需要繼續提供援助。印度空軍一架載有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運輸機29日抵達仰光。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賈伊斯瓦爾當天宣布,向緬甸災區提供帳篷、睡袋、毛毯和即食食品等應急物資,以及抗生素等醫療物資,并緊急派遣搜救隊。
截至當地時間3月31日8時,中國救援隊在緬甸受災嚴重的曼德勒市持續開展救援工作,共成功救出4名幸存者,包括3名成年女性和1名孩童。至此,中方救援隊在緬甸已救出6名幸存者。公羊會副秘書長向極目新聞記者講述了現場救援的情況,他表示,現場情況復雜,救援的路線需要從上向下打通,再水平方向逐步一層一層地把廢墟扒掉。其間有阻梁,有磚瓦結構,要不斷地評估房體的穩定性,慢慢推進。
救援現場(資料圖)
3月29號,俄羅斯緊急情況部動作很快,派出了兩架專門的飛機。飛機上坐著120名救援隊員、搜救犬和醫療團隊,他們都是急匆匆趕去緬甸地震災區幫忙的。俄羅斯那邊說,這次派過去的救援隊裝備特別專業,在各種復雜環境下都能進行搜救。到了緬甸后,他們會全力以赴,幫緬甸人一起救災。這也讓俄羅斯成了繼中國之后,第二支進入緬甸的地震救援隊。
然而,與中國的迅速行動相比,美國的反應卻顯得有些遲緩。美國總統特朗普雖然表示緬甸會得到美國的援助,但具體是哪方面的援助,派出醫療隊還是搜救小組,或者支援帳篷、糧油米面等急需的救災物資,美方卻遲遲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引發了外界的廣泛質疑和批評。在這場國際救援競賽中,中美俄印四國的表現截然不同,也給東盟國家提供了一個清晰的信號:誰才是真正的朋友。中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患難見真情”的深刻內涵。而美國則再次暴露了其虛偽和自私的一面。
中國援助緬甸的人道主義物資(資料圖)
薩拉·查爾斯曾擔任USAID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助理署長,直到去年2月離任。她告訴路透社,特朗普政府針對人員和資金的大規模削減,破壞了USAID向緬甸和泰國派遣救災小組的能力,進而聲稱“此舉為中國和其他美國競爭對手打開了大門”。“我認為,我們很快就會看到中國救援隊出現,說不定他們已經到了,接著或許還會有土耳其、俄羅斯和印度的隊伍出現,為緬甸和泰國目前真正受苦受難的人民提供支持,而那里不會有美國人的蹤影。”
美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在3月30日的記者會上,仍堅持宣稱"美國始終站在人道主義救援最前線"。這種空洞的表態與實際行動的割裂,連《紐約時報》都刊文批評:"當中國用無人機投送救命藥品時,我們的官僚還在等待撥款委員會的橡皮圖章。"值得玩味的是,東盟災害管理委員會3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救援力量承擔了72%的重災區搜救任務,而美國主導的"印太應急框架"成員國合計貢獻不足15%。或許預示著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經歷靜默但深刻的重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