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軍師長王扶之負傷回國,偶遇一趕車老丈,于是便乘車回家,兩人相談甚歡,可誰料分別之前,老農詢問道:“我兒王碩,12歲就參了軍,你能幫我打聽一下嗎?”王扶之聽完渾身一顫,喊道:“爹,我就是王碩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王扶之離家多年,走的時候還是一個12歲的半大孩子,可回家時,父親已垂垂老矣……
因為長時間未見,父親認不出兒子,因為長時間未歸,兒子認不出父親,這并非是電視劇中催人淚下的情節,而是真真切切的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
12歲那年,王扶之見到了一心為民,上戰場殺敵的八路軍隊伍,心中也浮現了一個大膽的念頭,想要跟著八路軍戰士一起打鬼子。
“我……我想和你們一起上戰場打鬼子,可……可以嗎?”
身體瘦弱的少年,在八路軍戰士面前有些緊張,一雙眼睛卻熠熠生輝,充滿了祈求和渴望。
“你還小,戰場危險,槍林彈雨,一不小心就沒命,可不是鬧著玩的!”
對于王扶之的話,八路軍戰士們并未放在心上,眼前的孩子太瘦弱了,又瘦又小,顯然不到參軍年齡。
誰料,王扶之竟然謊報年齡,告訴戰士們他已經17歲了,這才成功參軍。
王扶之跟隨隊伍離開的那天,陽光明媚,他在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建功立業,報效祖國。
王扶之偷偷入伍,父親并不知曉,而是從鄰居口中得知,自那之后,父親便一直盼著兒子歸家,誰料,這一等就是整整18年……
時光流逝,王扶之從當初稚嫩的少年蛻變成了堅毅的戰士,無數次上戰場,死里逃生,重傷被蒼蠅“救命”、被活埋38小時、跟日本士兵真刀真槍的干,身上也留下了大大小小、深淺不一的傷疤。
有的傷疤觸目驚心,即使過去很多年,依舊可以想象當時的兇險,新中國成立后,王扶之終于可以放心歸家,然而還沒等他回家探望父親,朝鮮戰爭便爆發了。
一大批志愿軍主動前往朝鮮戰場進行支援,王扶之也放棄了回家的念頭,踏上了前往朝鮮戰爭的征程,擔任志愿軍師長一職,帶領志愿軍奮勇殺敵。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王扶之身受重傷,但他彼時早已經忘記了身體的疼痛,只剩下無盡的喜悅,有戰爭凱旋的激動,也有時隔多年得以歸家的感慨。
在行走至一處集市時,王扶之遇到一趕車的老丈,那老丈正唉聲嘆氣,感慨生意不好做,毒辣辣的太陽照在身上,讓老丈汗流浹背。
王扶之看老丈的車空空如也,便想著借助老丈的車回家,大步流星上前,與那老丈進行攀談,也是在聊天的時候,老丈得知了王扶之過往上戰場殺敵的經歷。
“你是英雄,好在如今平安歸來,你父母得知后不知道有多開心……”
老丈也真心為王扶之感到高興,可忽然想到了什么,老丈突然紅了眼眶,語氣也變得哽咽。
王扶之察覺到老丈情緒不對勁兒,出于關心詢問:“大叔,您這是怎么了,若是有啥不開心的事兒,和我說說,別憋在心里。”
在王扶之的追問下,老丈這才敞開了心扉,一吐為快,原來老丈也有一個兒子,跟隨八路軍戰士們上了戰場,一走多年,始終沒有音信,老丈日日思念、擔心兒子。
“我兒王碩,12歲就參了軍,你能幫我打聽一下嗎?”
即將分別時,老丈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讓這個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英雄渾身一顫、淚流滿面。
“王碩”這兩個字,讓王扶之心跳漏了一拍,恍然大悟,怪不得他覺得老丈兒子的經歷和自己相似,原來面前的老丈就是自己的父親,多年不見,父親蒼老了許多,容顏也大變。
“爹,我就是王碩呀!我就是你兒啊!”
王扶之看著面前的老人淚流滿面,原來,他就是老丈日思夜想的兒子,感人至深的一幕上演,好在一切都皆大歡喜,老丈終于等來了歸家的兒子,報國的孩子終于見到了父親……
參考資料:朝戰最命大將軍:遭活埋38小時生還2016-02-2411:16鳳凰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