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郭沫若組織開挖定陵,不少人覺得以現在的力量,要想繼續進行開挖工作,恐怕會造成更多的事故,但郭沫若卻死活不聽勸告,執意要打開定陵,這一開不要緊,卻導致了無數寶貝毀于一旦,這些消失的寶物甚至還是孤品,更被譽為史上最悲劇的一次考古,那么當年在墓穴里,到底都發生了什么呢,大家好,我是管哥,今天我們來聊聊定陵,
郭沫若的瘋狂想法
1947年的時候,一個村民像往常一樣來到大峪山挖樹,當村民刨到大樹根部的時候,發現有一處地方怎么也挖不動。于是就回家拿鏟子,叫上一伙人一起來挖,這一挖不要緊,竟然挖出了幾個老物件,村民一看這不得了,可能是挖到古墓了,于是立刻將東西上交給了,國家文物鑒定局,鑒定結果顯示這是明代的物品,隨后國家派了專家組,前去大峪山進行調查,發現原來這底下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開挖的事不了了之了,誰能想到在1950的時候,郭沫若先生竟多次寫報告,向國家申請要開挖陵墓,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各方面都有所欠缺,尤其在考古下墓這方面,更是經驗甚少,設備也大多落伍,不少專家擔心貿然開挖,是否會毀了陵墓。
但是郭沫若仍舊不聽勸告,不顧他人的反對,多次聯名申請開挖陵墓,加上他本人在文學壇的地位,在1955年申請文件終于批了下來,最終敲定了方案開挖明十三陵,這是明朝皇帝朱棣的陵寢,也是所有明陵中規模最大的,郭沫若一行人興致勃勃地就去了,可是這陵墓的開挖工作卻讓人們敗了興,你猜怎么著,到了大峪山連入口都沒找到,就更別提打開了,重新商議之下,覺得要改變路線開挖別的陵寢,相信這時候朋友們已經猜到了,那就是本期要講的定陵,專家的打算是先拿個小的練練手,有了經驗再來挖大的,就這樣一行人浩浩蕩蕩的,就開始了挖掘定陵的工作,那么定陵的開挖工作會順利嗎?
不可思議的發現
就當時的考古力量來說,開挖定陵有著很大困難,更何況那時候郭沫若一行人,也是十分的匆忙,沒有大量的經驗做支持,所以在最一開始就注定了悲劇的上演,一個考古學家突然發現了一道城墻,在城墻的上方有著一道很大的裂痕,這可把人們高興壞了,要知道這墻有裂痕,肯定是地下出了問題,就像我們農村蓋房子的時候,都要打好地基,機器一遍一遍地用力拍打,這是為了以后沏上墻之后,不出現裂縫更牢固。既然有了蹤跡可尋,那還等什么,挖唄,在挖到1米多深的時候,一道石沏的暗門,出現在了眾人面前,眾人清理完污泥之后,門上的幾個大字把人們嚇了一跳,只見門上赫然寫著三個大字,隧道門。
要是就此挖下去還好,但是人們為了減輕工作量,考古學家們做了一個突然的決定,改變路線沒有繼續挖掘這個深溝,而是在它的延長線上,又挖出了一個深溝,就這樣進行了數日最終還是一無所獲,不僅如此當初第一條暗溝上,發現的隧道墻也沒了蹤影,仿佛憑空消失了一般,既沒有找到新的入口還弄丟了一個,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一下子所有人的情緒都低到了極點,考古工作陷入了僵局,八月的天氣暑氣未消,空氣中的燥熱逐漸蔓延,工程毫無進展,就在所有人都打算放棄的時候,意外在第二條深溝里,發現了一塊刻字的小石碑。
上邊的內容大概是,這里距離金鋼墻還有16丈深,什么意思呢,這個很明顯是一個類似路標的東西。既然有路標那就挖唄,誰也沒想到這一挖,挖到了第二年九月,也就是1956年,當考古人員把所有泥土,清理差不多的時候,一道由大明磚砌起來的石墻出現在眾人面前,考古專家在想這一墻之隔的后面,也許就擺放著明代皇帝的棺槨,和數不盡的陪葬物品,之后眾人又發現了一個梯形的開口,這里也許就是墓葬入口了,但是古往今來,皇帝的陵墓能隨便下嗎?
神秘出現的地宮
很多皇帝為了死后陵墓不被破壞,經常在墓室里修建大量的機關暗門,盜墓筆記里經常有這樣的場景,一不小心踩到了某個地方,觸發了裝置就會有無數的弓箭,從四面八方射過來,往往都是死傷慘重,所以郭沫若一行人也在考慮這個問題,由誰來開啟呢,這個人肯定會面臨很大的生命危險,但是這個工作還要進行下去,結果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眾人竟然用抓鬮的方式,來選出去拆磚的人,就在他們拆磚的時候,外面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刮起了大風,在墓穴里都能感受到狂風不斷吹來,此時上面的磚也被拆了下來,眾人小心翼翼地翼翼地搬運著磚塊,直到可以容納一個人進入,大家才停止搬運磚塊陸續地進入。
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由漢白玉堆砌的大門,打開大門后并沒有發現所謂的機關,由于長時間的封閉,使得這里的空氣十分陰寒,大家也不敢隨意走動,生怕會碰到什么機關,只能一步步跟著最前邊的那個人,據說在這座地宮中,考古人員時不時會發現,墻壁上似乎有人影閃過,甚至他們還聽到了一些別樣的聲音,一行人被這種聲音嚇得瑟瑟發抖,要知道這聲音不可能是他們的,因為大家畢竟是在地下都小心得很,更不可能竊竊私語,但是在寶藏的誘惑下,眾人還是壯著膽子上去了,隨著人們在里邊的探索,地宮的全貌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發現較為完整的皇帝陵寢,整個宮殿都是由巨大石頭裝砌而成,在中軸線上分布著三個大殿,分別是前殿,中殿和后殿,這后殿應該就是皇帝棺槨的所在地,也是最危險神秘的地方,考古學家們先在中殿里,發現了大量陪葬品,包括由白石雕刻而成的龍椅,上面還有龍形的花紋,象征著這位墓主人身份的尊貴,敢用龍做裝飾的,普天之下只有那皇帝一人了,人們甚至還在里面發現了,一個民間傳說中的稀罕物件萬年燈,前殿都這么多東西,那么后殿里又會有什么呢?
轉瞬即逝的文物
定陵安葬的是萬歷皇帝和他的兩位皇后,根據歷史記載萬歷皇帝10歲登基,但是大權卻不在他的手上,他像一個傀儡一樣處處受到制悎,這也就養成了他悲觀的性格,萬歷皇帝在他21歲的時候,修建了這個陵寢,由此可見他有多么悲觀和厭世,歷時六年定陵終于建成,仔細一看不難發現,萬歷皇帝完全是把紫禁城復制了過去,管哥覺得可能是他生前,一直被困在皇宮的緣故,死后也想一直呆在這里,這也許是他最后的倔強吧,而當萬歷皇帝的棺槨被找到時,才發現棺槨周圍大量木箱急需清理,包括兩位皇后的棺槨也是這樣,木箱損毀得厲害,很多金銀器皿顯現了出來,放著金光。
于是人們開始清理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尸體,但是由于發現的不及時,最終他們的尸身也難逃焚毀的劫難,而當時出土的文物大概有3000多種,也算是數量可觀了,這其中包括萬歷皇帝的龍寶和冠,以及四件屬于兩位皇后的鳳冠,和他們生前使用的大量器皿。除此之外,這次考古也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明代歷史文化,就是這樣的考古你們誰能想到,被譽為考古界最悲劇的一次考古,因為當時我國的文物保護技術,和觀念都不到位,導致大部分文物或多或少都變得殘缺,很多失去了原貌,更是毀壞了大量的歷史遺跡,這不禁令人唏噓不已,但是郭沫若對此卻不以為然,仍然要開挖其他的陵墓。
在之后的幾年更是上書,要挖朱棣的陵墓,更為嚴重的是挖掘文物,似乎成了當時的一種風尚,上世紀中期我國大部分地區,包括河南洛陽等地,都在進行開挖文物的工作,這樣下去還不知道會有,多少歷史遺跡要被破壞,就在這時候,有領導站出來發話了,在全國上下發了一道文件,明令禁止對全國所有文物的開挖,這才及時挽救了那些陵寢,但是定陵確確實實被毀掉了很多文物,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此時可能有人要問了,郭沫若為什么要急著挖掘陵墓呢,有傳言說是因為郭沫若對一本書特別感興趣,名字叫做安樂大典,據說此書的完整版本,就藏身在朱棣的長陵里,所以郭沫若才這么急切地想要開挖陵墓,這從一定程度上也顯出了,他對文學的癡迷,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由著性子來,何況還是關系到國家的考古事業。
朋友們你們覺得,郭沫若執意要挖定陵,究竟是真的為了那本書,還是別有目的呢?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好了,本期文章就分享到這里了,喜歡管哥的文章就關注管哥,下期會帶來更精彩的內容,我們下期不見不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