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千龍網報道,在非洲大陸南端的林波波省,廣袤的農田上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信號正悄然改變著這片土地的傳統耕作方式。通過引入北斗高精度定位、智能農機導航和農業大數據管理等技術,當地農民成功實現了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的跨越,為南非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能。科技日報記者參加了南非文達大學舉辦的“林波波省與文達大學科研戰略會議”。會議深入探討了如何進一步發揮北斗衛星導航試驗設施在促進當地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衛星(資料圖)
目前,北斗系統運行穩定,服務性能優異,功能強大。自2020年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以來,我國在去年和今年先后發射了五顆北斗導航衛星,完成了北斗三號系統工程的收官之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長風表示,“北斗系統現在有7大功能越來越好,比方說定位功能就是全球的國際搜救,還有全球短報文,這個也是全球性的。還有區域性的,對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的,星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還有地基增強服務性能穩定,能夠更好滿足用戶的需求。”
北斗系統空間段采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高軌衛星更多,抗遮擋能力強,尤其低緯度地區性能優勢更為明顯。北斗系統提供多個頻點的導航信號。北斗系統創新融合了導航與通信能力,具備定位導航授時、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等多種服務能力。北斗系統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通信系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融入國家核心基礎設施。
衛星發射(資料圖)
1994年,北斗一號工程啟動,我國的衛星導航事業在摸索中起步。那時,美國GPS系統已開始向全球提供服務,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系統也已經基本建成。按照空間定位原理,對地球上一個目標點進行定位,至少需要3顆衛星;考慮到時間誤差,精確定位至少需要4顆衛星。這是GPS和格洛納斯的工作原理和全球組網方案。從無到有,困難重重,只能另辟蹊徑。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定位”方案,即:把地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地球同步衛星構成星座,可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
20世紀,美國曾與蘇聯爭奪太空霸權,到了新世紀,美國有了一個不同的對手——中國。“GPS曾經是衛星導航領域無可爭議的王者(也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工具),但如今其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在作者肖恩·戈爾曼看來,盡管有歐盟“伽利略”、 俄羅斯“格洛納斯”、印度“NavIC”這些定位系統的新起之秀,但“毫無疑問,最重要的競爭對手來自中國”。美國國家天基定位、導航和授時咨詢委員會曾警告,GPS的能力“現在遠不如中國的‘北斗’”,并敦促美國在未來10年重新奪回定位、導航與授時(PNT)領域的領導地位。
科技方面一向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截至2024年,美國在軌衛星數量?超過6400顆,而中國僅超過900顆,單從數量上來看,我國確實是略遜一籌,不過,數量并不能代表實力。與以往不同的是?,高分十二號05星具備全天候工作能力,不受天氣和光照條件的限制,像夜間、云層籠罩或雨雪天氣下等等,都不受影響,隨時都能提供數據支持。相較于與他國爭高低,我國更愿意把注意力放置提升技術上,不僅能做到讓科技服務中國,更服務于世界?。
衛星(資料圖)
戈爾曼開始宣揚所謂的“美式霸權”思維,指出其中利害:現代社會很多東西極其依賴衛星系統輔助定位,美國絕對不能允許其他國家的國家掌握“衛星導航霸權”,因為在商業上的競爭還不是關鍵,在安全領域會對美國構成“重大風險”。誰擁有更高精度的衛星系統,誰就能掌握沖突、基建、工業產品的優勢權,必須要牢牢攥在美國手中。不過報道同時指出,美國正用較新的GPS 3衛星替換舊的衛星,但這種并不算先進的產品不知為何要等到30年代才能使用,到時候中國可能又有新的產品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