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美國白宮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34%關稅的當天,全球股市應聲暴跌。然而,僅僅24小時后,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的反擊如雷霆般落地——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同等稅率,覆蓋范圍從大豆到芯片,從波音飛機到醫用CT設備,無一幸免。這場被稱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關稅戰,看似兩敗俱傷,但在這場大國博弈的硝煙中,一群“隱形贏家”正悄然崛起。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策略,表面是為了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實則劍指中國科技崛起。從2025年4月2日白宮公布的清單可見,稅率最高的商品集中在半導體、新能源車、人工智能設備等關鍵領域,而中國選擇“以牙還牙”的34%反擊,直接瞄準美國產業鏈的七寸:稀土、醫療設備、軍工企業。
這場看似經濟層面的較量,實則是全球供應鏈主導權的爭奪戰。一位華爾街分析師直言:“美國想用關稅打斷中國的高端制造升級,但中國的反制讓美國發現,自己的軟肋早已被捏在別人手里。”
美國的代價來得比想象中更快。4月4日,標普500指數期貨跌幅擴大至2.2%,蘋果、耐克等依賴中國市場的企業市值蒸發超千億美元,而美國消費者協會預測,普通家庭年支出將因關稅增加1300美元。
中國同樣面臨陣痛:對美出口占15%的電子、家具企業訂單腰斬,但這場危機卻意外激活了“國產替代”的加速鍵。以半導體為例,14納米以上成熟制程芯片的國產化率已突破90%,德州儀器、英特爾在華市場份額被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迅速蠶食。一位深圳芯片廠負責人感嘆:“以前求著買美國設備,現在關稅逼著我們自己造,反而打通了產業鏈。”
關稅戰的硝煙中,三類玩家正收割紅利。
第一類是中國的高端制造:國產CT設備廠商聯影醫療訂單暴增300%,因美國通用電氣、飛利浦的設備被加稅后價格飆升;
第二類是資源輸出國——俄羅斯對華煤炭出口激增40%,巴西大豆商連夜擴產,填補美國農產品退出后的市場真空;
第三類則是地緣政治的“漁翁”:歐盟趁機與中國簽署綠色技術合作協議,東盟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搶走美國在亞太的貿易份額。甚至連澳大利亞都悄悄調整策略,總理阿爾巴尼斯公開批評美國“關稅邏輯混亂”,轉頭向中國示好。
這場關稅戰最深遠的影響,或許是加速了“去美國化”的全球貿易網絡。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將85%的稀土出口轉向日韓和歐洲,而美國軍工巨頭通用動力因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單,被迫以3倍價格從南非采購釓元素。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試圖用關稅逼迫制造業回流,但波士頓咨詢的報告顯示,美國企業因供應鏈成本上升,反而將15%的產能遷往墨西哥和越南。一位日內瓦的WTO觀察員總結:“美國在用19世紀的手段打21世紀的貿易戰,而中國用規則+反制的組合拳,正在改寫游戲規則。”
關稅戰的炮火仍在蔓延,但歷史早已證明:貿易保護主義從不是解藥,而是毒藥。當波音飛機被C919取代、美國農民看著巴西大豆填滿中國糧倉時,這場博弈的終局或許早已注定。
你認為中美關稅戰會持續多久?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