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一身“功勛”,全靠吹噓!中國臺灣省海軍“臨安”號護衛艦的故事

0
分享至

1930 年,《華盛頓條約》簽署完畢,此后,舊日本帝國海軍主力軍艦的保有數量及規模皆受到該條約的嚴苛制約,然而海防艦這類防衛型軍艦卻未受其限,再加上日本和蘇聯在庫頁島海域屢屢發生漁業爭端。于是,舊日本海軍以海防艦之名,提出一種類似于護衛艦的軍艦概念,旨在用于北部海域的巡航和護漁保商。但是,吝嗇至極的日本國會直至1937年方才批準了第一批四艘海防艦的建造預算。由于這種新式海防艦和之前日本海軍的那些處在服役末期的舊艦為主的所謂的“海防艦”在概念和用途上都有本質的區別,因此新式海防艦又被稱作“護衛艦型海防艦”。

對于這種小軍艦,當時正忙于設計戰列艦、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等一線作戰艦艇的艦政本部無暇顧及,于是在草草設定了這型軍艦的排水量(1200噸)、航速(20節左右)、續航力(8000海里)、武備(3門120毫米艦炮)的設計要求后就將這種小不點兒直接丟給了三菱重工進行設計,設計代號E15,最終在1938年發展成了“占守”級海防艦。從艦型上看就像是一條去掉魚雷武備、減慢航速的小型驅逐艦,也開啟了日本建造護衛艦的開端。



占守級海防艦首艦占守號

“占守”級海防艦服役后表現出非常良好的適航性能,出于對“占守”級的滿意,日本海軍要求在“占守”級的基礎上建造14艘用于太平洋海上交通線護航兵力使用的簡化版海防艦以充實在太平洋上日本商船隊的護航兵力。日本國會于1941年批準了建造預算,當年10月10日就確定了代號為E19的海防艦設計方案,以1943年3月開工的首艦“擇捉”號來命名為“擇捉”級海防艦。



“擇捉”級海防艦

因為“擇捉”級在設計的時候就沒考慮用于北方海域,所以取消了“占守”級的防寒和防冰設計,將“占守”級雙層船底簡化成單層船底,船型輪廓上做了大量利于施工簡單化的處理。

“擇捉”級海防艦標準排水量870噸,公試排水量1020噸,全長77.7米,水線長76.2米,寬9.1米,吃水3.05米;動力采用兩座艦本式22號10型柴油機,雙軸推進,總功率4200馬力,最高航速19.7節,燃油載量207噸,以16節經濟航速行駛時續航力為8000海里。

“擇捉”級海防艦的武備包括三年式120毫米G型平射艦炮3門,分別裝在艏樓甲板、艦尾甲板室頂部和艦尾主甲板上;96式三聯裝25毫米高射機關炮2座,94式深水炸彈發射炮1座,深水炸彈投放架6座,還配備有“水中聽信機”(聲吶)和“電波探信儀”(雷達)。



擇捉級海防艦側視圖

本文的主角“臨安”號護衛艦的前身原就是“擇捉”級海防艦的第七號艦“對馬”號,1943年7月28日在日本鋼管鶴見造船所竣工,列入吳鎮守府艦籍,同年8月15日編入海上第一護衛隊,執行門司經基隆至新加坡和馬尼拉的護衛任務。1944年該艦改調第101戰隊,專門負責門司經高雄至海南島的航線護航任務。1945年4月,該艦調往朝鮮西部沿海活動,日本戰敗時正在佐世保軍港維修,被盟軍勒令解除武裝后在甲板上加焊艙室,改成特別輸送艦將散落在各地的日軍和日僑接回本土。完成這項任務后該艦拆除這些臨時艙室,作為特別保管艦停泊在佐世保港等待盟軍最終的處置。

1947年,英、美、蘇、中四大戰勝國對日本海軍殘存的驅逐艦以下(含驅逐艦)的艦只進行抽簽,“對馬”艦作為第二批賠償艦中的一員被中國國民黨海軍抽中。7月26日,該艦隨第二批賠償給國民黨海軍的原日本賠償艦一起離開佐世保港,于7月27日抵達上海,7月31日升起國民黨海軍旗后正式編入國民黨海軍,由于國民黨海軍當時并沒有足夠的官兵來接管該艦,所以該艦以臨時艦名“接11”的名義作為保管艦在吳淞口外錨泊,僅派一名軍官和數名水兵駐艦進行看管。1948年5月1日,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下令將來自日本的賠償艦全部更換正式艦名,“接11”被命名為“臨安”,新艦名取自浙江省臨安縣(今杭州市臨安區),編制列在海防第二艦隊第五分隊第十小隊,但依然是保管艦。由于長年日曬雨淋的閑置狀態,該艦的艦況惡化并喪失了自主航行的能力。



本廠長繪制的接11號艦側視圖

1949年4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逼近上海,國民黨海軍鑒于“臨安”艦的體量較大,還有利用價值,因此將該艦于5月1日拖航到了臺灣基隆港,編制列在海防第一艦隊第五分隊,但該艦的艦況不佳、又無實際作戰能力,于是又在10月1日將該艦“丟”給了當時被稱為“廢艦收容所”的訓練艦隊,依舊處在銹跡斑斑的無武裝狀態。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該艦的結局將是繼續銹蝕腐爛,最后被拖去拆船廠成為一堆廢鐵。但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50年1月宣布停止對臺灣當局的軍事援助后,失去從美國獲得軍艦途經的臺灣當局病急亂投醫,紅著眼睛四處搜刮可用的軍艦以擴充臺灣海峽的防御實力,閑置多年的“臨安”號因為體量較大而被選中,被送入基隆的“海軍造船廠”進行修整和重新武裝,艦艏安裝了一門日制三年式120毫米單管高平兩用炮充作前主炮,艦尾安裝一門日制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作為后主炮,另外安裝了四座日制96式雙聯裝25毫米高射機關炮,艦種被定為“巡防艦”(臺灣省對護衛艦的稱呼),行文方便起見,還是稱之為“護衛艦”。

重新武裝后的“臨安”號護衛艦在1951年7月1日正式成軍,編入“第三艦隊”,舷號77,之后該艦憑借較高的航速頻頻襲擾福建和浙江沿海,炮擊大陸漁船,并多次和解放軍炮艇發生交火。在“臨安”艦提交的所謂“戰報”中,有1953年10月5日在浙江南天港外炮擊漁船時和前來保護漁船的解放軍護衛艇交火,擊沉解放軍護衛艇三艘,擊傷多艘;1954年3月11日在福建烏丘海域截擊一支解放軍運輸船隊,擊沉敵艦一艘,擊傷兩艘;1954年7月1日在大陳島附近和解放軍護衛艇遭遇并發生激戰,擊沉解放軍護衛艇兩艘,擊傷多艘。可謂“功勛彪炳”。

但是,“臨安”艦的這些“功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史中根本找不到任何相匹配的記載——

由于日制艦炮的彈藥的告罄,因此“臨安”艦在1954年的某個時候回到基隆海軍造船廠,進行了一次炮械升級改造,原有的日制炮械被拆除一空,取而代之是全套美制炮械和相應的火控系統,主炮由兩座美制MK-22型76毫米單管高平兩用炮充作,副炮由四座MK-3型“博福斯”單管40毫米高射機關炮充作,另有四座MK-4型“厄利肯”單管20毫米機關炮,此外還加裝了兩座發射深水炸彈的MK-6型發射炮(俗稱K炮)以及兩條MK-9型深水炸彈投放架。



更換美械裝備的“臨安”艦

換裝美械武備后,“臨安”艦的火力較日械時期有較大增加,因此更為賣力地在浙江和福建沿海“搞風搞雨”。多次發生和解放軍艦艇以及岸炮陣地的交火,宣稱獲得擊沉解放軍艦艇多艘,擊傷多艘,摧毀岸炮陣地多處的“戰果”。

當然,這些“戰果”無一例外的無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史中找到任何相匹配的記載——

1955年1月1日,該艦被調到巡邏艦隊第四十一戰隊,4月7日參加了對福建湄洲灣鷺鷥島上的解放軍海防陣地進行炮擊,沒有取得像樣的戰果,這是可以查到的“臨安”艦參加的最后一次作戰行動。

此后,“臨安”艦退居二線,停泊在左營軍港作為練習艦使用。1957年11月1日,“臨安”艦從中國臺灣省海軍中除役,并在不久拖往高雄拆毀。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870噸

滿載排水量:1020噸

全長:77.7米

寬:9.1米

吃水:3.05米

動力:2座艦本式22號10型10缸柴油機,雙軸推進,4200馬力

航速:19.7節

續航力:8000海里/16節



本廠長繪制的日械和美械時期的“臨安”艦側視圖

武備(重新武裝時):十年式120毫米高平兩用炮一門,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一門,96式25毫米雙聯裝高射機關炮四座。(美械改造后)MK-22型76毫米高平兩用炮兩門,MK-3型40毫米高射機關炮四門、MK-4型“厄利肯”單管20毫米機關炮四門、MK-6型發射炮兩座、MK-9型深水炸彈投放架兩條。

聲明:個人原創,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顧氏造船廠廠長 incentive-icons
顧氏造船廠廠長
專注各種刑偵舊案的自媒體人
1303文章數 15161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強軍之路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永福县| 陈巴尔虎旗| 宜兴市| 陇川县| 卢龙县| 武鸣县| 怀远县| 南阳市| 平昌县| 云南省| 乌鲁木齐市| 通化县| 东阳市| 安图县| 额尔古纳市| 临泽县| 同心县| 张掖市| 盐津县| 鄯善县| 冕宁县| 色达县| 钟祥市| 闽清县| 永吉县| 界首市| 抚松县| 开平市| 章丘市| 嫩江县| 和林格尔县| 铜山县| 揭阳市| 泰和县| 繁峙县| 祁连县| 乾安县| 太白县| 广丰县|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