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美國政府突然通知臺灣省方面,根據所謂的《“中”(臺)美共同防御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SA and ROC),美國政府決定將正在服預備役的美國海軍“拉德羅”級護航驅逐艦“雷利”號(舷號DE-579)以租借的方式移交給臺灣省海軍。
“雷利”號護航驅逐艦
對此,臺灣省方面感到莫名其妙,因為自從1946年接收了“太平”、“太康”兩艦(屬“埃瓦茨”級護航驅逐艦)和1948年接收了“太和”、“太湖”、“太倉”、“太昭”四艦(屬“坎農”級護航驅逐艦)后,美國就再也沒有給臺灣省提供過一艘護航驅逐艦。所以時隔20年,美國人突然又宣布甩給臺灣一艘護航驅逐艦,讓臺灣省上下一時間都摸不著頭腦。
但是,此時此刻,作為地方分裂的偽政權,臺灣省當局已經沒有了挑選的資格,只能“美國爸爸”給什么,他們只能拿什么。更何況“雷利”號是現役的“熱艦”,舊是舊了點,好歹是狀態良好、拿到手立即就能用,不是那些“美國爸爸”以每艘10萬美元的廢鐵價格甩賣給他們的那些退役封存已久,狀態極差的舊艦可比。
這條船可謂是美國給得心不在焉,臺灣收得莫名其妙。
“拉德羅”級護航驅逐艦是美國海軍在“埃德索爾”護航驅逐艦的基礎上的火力加強版本,標準排水量為1316噸,滿載排水量1684噸;全長93.26米、水線長91.44米,艦寬11米,吃水3.2米,動力采用兩座通用電氣GE型透平蒸汽機搭配兩座CE型燃油鍋爐的組合,總輸出功率12000馬力,最高航速24節,但因為蒸汽輪機比較耗油,所以“拉德羅”級的續航力在12節經濟航速下只有5200海里,不到采用柴油機的“埃瓦茨”級、和“坎農”級10800海里續航力的一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先后建造了七十二艘“拉德羅”級護衛艦,但其中的四十八艘被改造成高速突擊運輸艦,不管是原版的護航驅逐艦還是高速運輸艦都全部安然度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幸存到了戰爭結束。
在火力方面,“拉德羅”級護航驅逐艦相比“埃德索爾”護航驅逐艦最顯著的改進就是用兩門MK-30型127毫米單管高平兩用炮取代了三門MK-22型單管76毫米高平兩用炮,對艦火力大大增強,在使用VT引信的情況下對空火力也沒有削弱。副炮加強為兩座MK-1型40毫米“博福斯”雙聯裝機關炮和十門MK-4型“厄利肯”單管20毫米機關炮,反艦火力則為一座MK-15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沒有備用魚雷)。
“拉德羅”級護航驅逐艦二視圖
作為一型以反潛為主的軍艦,“拉德羅”級護航驅逐艦保留了“埃德索爾”護航驅逐艦的全套反潛火力配置——一座MK-10型24聯裝“刺猬”反潛迫擊炮,八座發射深水炸彈的MK-6型發射炮(俗稱K炮)以及兩條MK-9型深水炸彈投放架。為了保持反潛彈藥的持續投放能力,“拉德羅”級護航驅逐艦總共備有144枚“刺猬”炮彈和112枚深水炸彈,足可以保持10~12輪的對潛攻擊。
本文的主角“雷利”號1943年10月20日在馬薩諸塞州欣厄姆的伯利恒-欣厄姆造船公司鋪設龍骨,12月29日下水,1944年3月13日服役。
1947年1月15日,“雷利”號在芝加哥退役,同年2月5日編為預備役,艦員編制減半,此后一直在芝加哥海域活動。由于每年都按時維護并時常出?;问幰蝗?,因此“雷利”號的狀態比起那些處在封存狀態的同型艦相比自是好了太多了。
預備役狀態的“雷利”號
1968年7月10日,臺灣省海軍派出艦員隊伍前往美國的西雅圖接收了“雷利”號護航驅逐艦,經過三個月的培訓后,由臺方艦員駕駛該艦于10月26日抵達臺灣省的左營軍港并正式宣布成軍,并改名為“太原”號,艦名取自山西省太原市,舷號27,編入第13戰隊,艦種被定為“巡防艦”(即臺方對護衛艦的稱呼)。
該艦是20世紀50年代后臺灣省海軍接收的第一艘“太”字護航驅逐艦,也是接收的最后一艘“太”字艦。
在移交“雷利”號的時候,美方拆除了艦上原來的MK-15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這是美國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內援助臺灣地區軍艦的管用手段,堅決剔除軍艦的攻艦能力),臺灣省海軍在接收“太原”號后在1969年給該艦加裝了兩座MK-32型三聯裝324毫米魚雷發射管,強化了該艦的反潛能力。20毫米機關炮拆除了六門,只保留了艦橋兩側的四門;MK-6型發射炮的數量也被減半,只保留了四座。
由于沒有姊妹艦,“太原”艦在臺灣省海軍序列中顯得比較“不合群”,但這并不妨礙該艦的活躍表現。1958年,該艦和驅逐艦“昆陽”號、護衛艦“華山”號編為“58敦睦支隊”,先后途經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因為此行航程遠、航時長,到訪地多而很是露了一把臉。
1974年10月1日,臺灣省海軍將巡防第一、第二艦隊合并為巡防艦隊部。“太原”艦編入巡防艦隊,舷號改為“827”。
1974年的“太原”艦
1976年1月1日,臺灣省海軍部分艦隊司令部改用代號名稱,“太原”艦所隸屬的巡防艦隊改稱第131艦隊,“太原”艦編在131艦隊第212戰隊,同時舷號換用適應戰時要求的無規則舷號“959”,1979年10月1日重新改回“827”舷號。
1979年9月,“太原”艦加裝了四座干擾火箭發射裝置;1983年9月1日,“太原”艦加裝了一座MIM-72F型“海檞樹”防空導彈發射裝置,也算成了“導彈護衛艦”。但是,由于“海檞樹”發射架是人力操控且不具備戰時的再裝填能力,所以防空戰斗力的提升極為有限。
1988年9月1日,已經老朽的“太原”艦退居二線,拆除了大部分的武備,只保留了一座40毫米機關炮,主要執行執行所謂的護漁、緝私、反偷渡等任務,沒有少在大陸漁船面前大發淫威,1997年5月16日,“太原”艦除役。
標準排水量:1316噸
滿載排水量:1684噸
全長:93.26米
寬:11米
吃水:3.2米
動力:2座通用電氣GE型透平蒸汽機,2座CE型燃油鍋爐,雙軸推進,12000馬力
航速:24節
續航力:5200海里/12節
武備:MK-30型127毫米高平兩用炮2門,MK-1型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4門,反潛刺猬炮1座,MK-32型三聯裝反潛魚雷發射管2具,深彈發射炮4座,深彈投放軌2條,1983年加裝1座MIM-72F型“海檞樹”防空導彈發射裝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