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喊出“撤退宣言”: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項目,直言“20萬一臺的機器連咖啡都端不穩,央企采購只是面子工程”這番“泡沫論”立即引發討論。
最近,也有網友說,他們剛去了深圳某知名機器人公司,看他們產品演示,感覺太弱雞了,和他們在短視頻放出來的根本不一樣,試了幾千次,拿成功一兩次做營錯。現在人形機器人都是擺拍,拼的是錄像和后期。
確實,當某科技博主在深圳前海機器人產業園拍下“人形機器人流暢完成咖啡拉花”的短視頻時,評論區瞬間涌入數萬條“中國科技崛起”的歡呼。但三個月后實地探訪的參觀者發現,這臺機器人面對最簡單的端杯動作都頻頻失誤,所謂的“智能交互”竟需要工程師躲在幕布后手動遙控。這場魔幻現實的對照,揭開了人形機器人行業“濾鏡化生存”的冰山一角,在短視頻平臺上飛天遁地的鋼鐵軀殼,現實中可能只是披著科技外衣的提線木偶。
走進任何一場機器人展會,都能目睹精心設計的“科技奇觀”:人形機器人在綠幕前表演后空翻,通過后期合成變身“功夫大師”;機械臂在特定角度抓取積木,經過剪輯變成“自主完成復雜拼裝”。其實是行業普遍采用“千次測試取一幀”的創作邏輯:讓機器人在固定位置重復單一動作,截取成功畫面拼接成“行云流水”的操作視頻。這種操作手法使得某款宣傳片里靈活爬樓梯的機器人,實際連5厘米臺階都需要人工輔助。
更深層的失真發生在技術參數的包裝上,某實驗室測試數據顯示,主流人形機器人動態平衡保持時間平均不足15秒,但經過慢放處理和鏡頭切換,短視頻呈現出的卻是“持續穩定行走3分鐘”。更有多家企業將科研原型機的極限數據包裝成量產機型性能,用“實驗室神話”收割資本市場信心。這種虛實交錯的技術敘事,正在制造出畸形的市場認知泡沫。
據統計,2023年國內機器人企業獲得的2.3萬項專利中,涉及外觀設計和交互界面的占比占大部分,而關乎運動控制、力矩傳感等核心技術的專利不足15%。這種“重表皮輕筋骨”的研發取向,導致行業陷入“展示技術”與“實用技術”的割裂。
資本市場需要持續的故事刺激,而技術突破需要漫長的沉淀周期。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歷經17年迭代才實現后空翻,而國內某些企業試圖用PR團隊的剪輯軟件跨越物理定律。當算法未突破雙足動態平衡的阿克琉斯之踵時,鎂光燈下的機器人表演,本質是數字特效與機械結構的合謀。
清華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測試數據顯示,國產人形機器人平地行走能耗效率比本田ASIMO高三成,但在復雜地形下的摔倒概率卻是后者的七倍。核心癥結在于國內企業普遍采用“預編程+軌跡復現”模式,而非真正的自主動態平衡算法。這導致宣傳片中絲滑的上下樓梯場景,實則是工程師預先錄入的“固定劇本”。
當某企業展示機器人自主插花時,未披露的是其依賴提前布置的視覺二維碼定位系統。行業內部流傳的“三米法則”,即機器人有效感知距離不超過三米,暴露了國產激光雷達和視覺SLAM系統的性能局限。這種技術缺陷在短視頻中被巧妙的鏡頭切換所掩蓋,就像魔術師用障眼法隱藏道具。
撕開特效濾鏡,行業仍有點點星光,優必選Walker X在未知環境中的自主避障成功率已提升至89%,達闥科技研發的柔性關節扭矩密度比特斯拉Optimus高15%。這些突破印證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田苗的判斷:“在減速器、伺服系統等核心部件領域,我們與國外的差距正在從代際縮短到代內。”
更具啟示意義的是非人形賽道突圍,申昊科技的電力巡檢機器人已實現98.7%的故障識別準確率,極智嘉的物流分揀機器人處理效率超過人工5倍。這些在垂直領域深耕的"務實派",或許比執著于雙足行走的"網紅派"更接近產業化的真諦。
是時候該拿開某些人形機器人的濾鏡了,當某企業CEO在發布會現場直播機器人沖咖啡翻車時,意外收獲的不僅是笑聲,還有“真實研發”的輿論好評。這暗示著行業傳播倫理的進化方向,與其用百萬級后期預算制造完美幻象,不如坦誠展示技術爬坡的汗水和迭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