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大決定性戰(zhàn)斗的帷幕降下之時,國民黨的主力軍隊已接近全面崩潰,這象征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已是板上釘釘。因此,在各個戰(zhàn)略節(jié)點,各野戰(zhàn)集團紛紛采納毛主席提出的“余勇可售,追擊敵軍至窮途”的作戰(zhàn)原則,向敵方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
在我軍的持續(xù)追趕中,許多國民黨殘余勢力被迫撤退至四川省境內,其中包括孫元良、何紹周等高級將領指揮的中央軍,以及由地方組成的混合部隊,比如川軍和黔軍等,總兵力大約為九十萬人。
最終,在賀龍、劉伯承等人的率領下,部隊僅用五十七天,行進超過三千華里,提前兩個月完成了戰(zhàn)役目標,消滅了大約九十萬的國民黨殘軍,其中包括投降和起義的軍人各約四十萬,從而收復了西南地區(qū)的遼闊疆土。
西南地區(qū)被收復后,當地的政治架構和人員安排已經做好了周密的準備。在地方事務的分工中,西南局任命鄧小平為主要書記,劉伯承和賀龍分別擔任副書記。在軍事方面,賀龍被委任為司令官,鄧小平為政委,而劉伯承則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的領導。
然而,隨之而來的疑問是:作為解放大西南的核心力量——第二野戰(zhàn)軍,以及原屬晉冀魯豫軍區(qū)的十八兵團,無論從哪個視角看,劉伯承似乎都是擔任軍區(qū)司令的理想人選。那么,為何最終西南軍區(qū)司令的位置卻由賀龍擔任呢?
首先,從劉伯承個人的立場來講,他并不追求成為軍區(qū)司令,相反,他更偏好擔任軍校校長的職責。在瀘順起義期間,劉伯承創(chuàng)立了軍政學院。在中央蘇區(qū)時期,他負責管理紅軍學院,并指導紅二方面軍和四方面軍的紅軍大學。
在抗日戰(zhàn)爭時,他還曾是抗日軍政大學的副院長。解放戰(zhàn)爭期間,劉伯承還兼任中原軍區(qū)和第二野戰(zhàn)軍軍政大學的院長和政委。隨著大西南地區(qū)的解放,局勢已定,劉伯承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決定退位讓賢,專注于教育事業(yè),為軍隊的現(xiàn)代化和標準化打下基礎。
中央軍委原先考慮讓劉伯承擔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但當他得悉這一消息時,他以幽默的方式回應:“我年紀大了,四處奔波已不方便,再次擔任總參謀長似乎不太適宜。我以前四次擔任這個職位,但都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xiàn)。這次不如就此放手,專心投入到教育領域,成為一名教師。”
因此,劉伯承向中央遞交了辭呈,請求辭去西南局副書記和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以便全力以赴籌建陸軍大學。他在信中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愿:“要建立一支現(xiàn)代化的軍隊,最難的部分就是干部的培養(yǎng),尤其是高級干部。我愿意放棄在西南的所有行政職位,全身心地投入到軍事學校的建設中。
戰(zhàn)爭已經結束,我也年老,讓我去做教育工作吧!”對于劉伯承的志愿,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早有預料,因此并沒有把西南軍區(qū)司令的重擔交給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