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三國演義》中,趙云、關羽等猛將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蜀漢陣營中還有一批“隱形名將”。
他們在演義中或被一筆帶過,或徹底消失,卻在正史上戰功赫赫。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六位被“埋沒”的蜀漢脊梁,看看都有誰?
陳到:白毦兵統帥,劉備的“影子護衛”
陳到的名字近年逐漸被人熟知,但許多人誤以為“趙云搶了他的戲份”。實際上,正史中陳到與趙云并無交集。
他早年追隨劉備,擔任貼身精銳“白毦兵”的統帥,職責類似禁衛軍首領。劉備夷陵戰敗后,陳到率白毦兵鎮守永安,保障了劉備余生的平安。
諸葛亮北伐時,陳到鎮守永安,雖無對外征戰的記載,但能穩守蜀漢東大門數十年,足見其能力。他的地位僅次于趙云,卻因職責隱秘,成了演義中的“透明人”。
霍弋:南中守護者,蜀漢最后的孤忠
霍弋是諸葛亮親自提拔的年輕將領,其父霍峻曾在葭萌關以數百人擋住劉璋萬人圍攻。
霍弋繼承了父親的軍事天賦,常年鎮守南中。他不僅平定叛亂,還推廣農耕、興修水利,將蠻荒之地變為蜀漢糧倉。
蜀漢滅亡時,霍弋堅守南中,聽聞劉禪安全投降后,才向曹魏稱臣。司馬昭贊他:“守土盡責,真忠臣也!”若蜀漢多幾個霍弋,或許歷史會是另一番模樣。
劉敏:虛張聲勢破十萬魏軍的智將
劉敏是蔣琬的表弟,演義中毫無存在感,卻是正史中的“救火隊長”。
公元244年,曹爽率十萬大軍伐蜀,漢中太守王平主張據守險地,劉敏當即支持,并親自駐守興勢山。他命士兵遍插旌旗、擂鼓吶喊,營造出“千軍萬馬”的假象,嚇得魏軍不敢強攻。
最終,劉敏等來費祎援軍,逼退曹爽。此戰后,劉敏受封云亭侯。若非他臨危不亂,蜀漢或許等不到姜維北伐便已傾覆。
柳隱:鐘會都啃不下的“硬骨頭”
益州人柳隱,早年以文官入仕,后隨姜維北伐,屢次沖鋒陷陣,驍勇無比。蜀漢滅亡前夕,他駐守黃金圍,以孤軍抵擋鐘會主力。
魏軍連攻數月,死傷慘重卻寸步難進,直到劉禪投降詔書傳來,柳隱才痛哭歸順。
若蜀漢將領皆如柳隱,鄧艾未必能偷渡陰平。
羅憲:以孤城獨抗東吳的悲情名將
蜀漢滅亡后,東吳想趁火打劫,派兵攻打永安。
羅憲怒斥東吳背信棄義,率兩千殘兵死守城池。他先敗盛曼、再破步協,最后硬扛東吳名將陸抗三萬大軍半年之久,直到晉國援軍抵達。
這位蜀漢最后的孤臣,用一座孤城為故國掙回了尊嚴。
馬忠:南中定海針,諸葛亮的“隱藏王牌”
馬忠在演義中僅是“押運糧草”的小角色,但正史中,他是諸葛亮南征的核心將領。
平定南中后,他接替李恢治理此地,以“攻心為上”的策略安撫蠻族,徹底解決了蜀漢的后顧之憂。
馬忠為人寬宏大量,深得蠻夷擁戴和信服。諸葛亮北伐能心無旁騖,馬忠鎮守南中的功勞不亞于戰場廝殺。
結語
蜀漢的傳奇,不只有五虎上將與諸葛丞相。
陳到的忠謹、霍弋的孤守、劉敏的急智、柳隱的剛烈、羅憲的鐵血、馬忠的仁厚,共同撐起了這個政權的脊梁。
演義中,他們或許沒有“高光時刻”,卻用史料中的事跡詮釋了一個道理:英雄之名,未必需要萬人喝彩。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三國志》《華陽國志》)
你還知道蜀漢中,哪些演義戲份少,正史卻是名將的人物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