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社論/文 小米SU7碰撞起火事故,帶走了3條年輕的生命。小米汽車官方給出的行車數據說明,車輛在事故發生前的一段時間處于NOA(領航輔助駕駛)狀態。各方都在等待最終的事故責任認定,但智能駕駛仍然成為這幾天的熱議話題。
沒有人愿意看到悲劇的一幕。在哀悼逝者的同時,我們認為,是該認真反思我們走過的智能駕駛之路了。嚴格地說,目前乘用車上使用的功能叫做輔助駕駛。它一度被車企冠以“自動駕駛”的名號,但之后工信部明令禁止在乘用車上使用 “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的表述,智能駕駛就成了汽車企業最新的宣傳用語。
輔助駕駛的初衷是為了輔助人類駕駛員開車,減少因疲勞駕駛、分心導致的事故概率,而不是將駕駛員取而代之。當前,所有的輔助駕駛技術都被嚴格限制在L3級別之下,其要義是人手不能脫離方向盤,以保證操作汽車的是駕駛員而不是機器。
但是這些規則在現實中走了樣。在汽車廠家的話術中,智能駕駛可“解放雙手雙腳”,以后還要“解放雙眼”。這極大弱化了駕駛員對汽車的掌控權。在強力的營銷包裝之下,智能駕駛不僅成了代表汽車技術先進與否的標志,還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智駕平權”“全民智駕”的提法,更是讓智能駕駛走進更多人的視野。與此有關,很多消費者顯然缺乏對智能駕駛的正確認知。
在真正的智能駕駛還不能照進現實時,營銷話術的誤導和消費者的誤會都可能是致命的。當技術本身還在迭代進化時,過早地將風險交給消費者并不符合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也不利于社會的福祉。小米汽車發生的事故并非第一例與智能駕駛有關的事故。但輿論反應之強烈說明,公眾認知正在發生變化。
這是我們重新客觀、理性地認識智能駕駛的機會。按照國際上對自動駕駛技術的定義和分級,自動駕駛需要融合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通訊、軟件、算力等多個行業,在“車—路—云”一體化的理想環境下實現,這是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現在,單車智能變成了自動駕駛的主流,這很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在實現單車智能的技術上,又存在著攝像頭純視覺方案和攝像頭、雷達多傳感器融合方案的分歧。從多個層面看,當前的智能駕駛技術都稱不上成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同時,智能駕駛還涉及倫理、法規、權責等問題。比如,當智能駕駛車輛發生事故后,如何判定責任在廠家還是在駕駛員?從目前看,還沒有任何一個廠家因為智能駕駛事故而擔責,似乎多種力量都將責任推向了駕駛員一方。這對駕駛員不公平,更可能鼓勵廠商采用激進的技術策略。
我們以為,問題的核心是技術讓步于人還是人讓步于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的運用和發展不能脫離以人為本,這要求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必須保證基本的安全邊界——“安全是最大的豪華”不是說說而已的,消費者理應獲得智駕功能的詳細使用說明或告知,汽車廠家和相關社會機構應該承擔起針對智能駕駛培訓的義務,智能汽車強制性法律法規也需要逐步完善。
有人說,人類總要為創新付出代價。如果太過于強調規制,也會捆住創新的手腳。我們認為,與其他領域相比,汽車領域的創新因為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安全,理當更審慎甚至“保守”一些。更何況,我們付出的代價常常與創新本身無關,多半因為敬畏之心的缺乏。
回過頭看,創新重塑了中國汽車產業,中國成為電動車產業的領跑者。人們對智能駕駛的現實和未來充滿期待和想象,這同樣激勵了無數的創新創業者。我們樂見中國企業走在前列。即使如此,還是想說:我們是否可以慢一些?重新審視我們走過的智能駕駛之路,矯正方向和確定路標,中國企業不會因此失去什么,智能駕駛之路卻能更加穩健扎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