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建安五年冬,徐州下邳城外旌旗蔽日。曹軍二十萬鐵騎攻破孤城,圍住土山,關云長獨守山頭。
遙望下邳城火光沖天,云長心下焦灼,手中青龍刀寒光映雪,幾番欲沖殺下山,卻被亂箭阻擋。
曹操端坐帥帳,輕撫長須,忽問左右:“孤欲得云長久矣,今當遣何人勸降?”帳中一片死寂,唯聞北風呼嘯。
此時若張文遠不在,這場千古奇局又當如何收場?換成這5人前去,可否成事呢?且聽筆者細細寫來。
夏侯元讓:猛虎相爭必有一傷
若遣夏侯惇入山,但見其獨眼圓睜,玄甲未卸便拍馬上前:“關云長!汝主已亡,何不早降?”話音未落,青龍刀已破空而來。
這場景恰似那黃河渡口,元讓追擊云長,對秦琪之死討要說法時那般光景。彼時兩將戰不到十回合,所幸張文遠及時趕到止戈。
今日土山絕境,云長必效田橫五百壯士之志。元讓性如烈火,最見不得忠義,恐要喝道:“既如此,某便成全汝忠義之名!”
兩虎相爭,必有一亡,此局唯見血色浸染皚皚白雪。
許仲康:莽夫難解忠義局
許褚若至,腦海中不知為何竟浮想起灞陵橋頭之辱。
那日云長刀挑錦袍,視曹營諸將乃至曹公如無物。此刻土山相會,許褚定要冷笑:“丞相待汝不薄,何故傲慢至此?”
話音未落,云長鳳目微睜:“某與皇叔誓同生死,豈因富貴改節?”許褚聞言大怒,虎癡之性發作,大刀出手便欲擒拿。
然云長此時困獸猶斗,青龍刀法施展如神,恐要重演白馬坡前斬顏良之威。
此局終成玉石俱焚,曹操聞訊必捶胸長嘆:“失一員猛將矣!”
徐公明:鄉音化盡鐵石心
徐晃攜河東鄉音而來,云長聞之頓生故土之思。公明下馬解甲,取出一壇河東老酒:“聞將軍連日苦戰,特攜桑梓濁酒暖身。”酒香漫過刀鋒,云長握刀之手稍松。
公明忽垂淚道:“將軍可知?玄德敗走青州時,曾托流民傳話:‘但求云長護我妻小,莫效匹夫之勇’。”此言直擊要害,云長撫髯長嘆。
公明趁機指天立誓:“若降丞相,晃以全族性命保二位夫人無恙。他日得知玄德音訊,必親送將軍出營!”鄉情、主命、義責三重枷鎖壓下,青龍刀終是鏗然入土。
云長閉目道:“約三事:降漢不降曹,供奉嫂嫂,知兄所在即辭?!惫靼邓梢粴狻司志钩?!
程仲謀:連環計困不住真豪杰
程昱若至,必先觀星象、察地勢。老謀士或命軍士假扮徐州敗兵,高呼“劉皇叔已歿”。
又令細作混入城中,散布流言擾亂軍心。云長聞變,必先護二位嫂嫂突圍。
待至城外,忽見程昱羽扇綸巾立于高處:“將軍請看,此乃玄德佩劍?!?/p>
云長鳳目如電,識破贗品后仰天大笑:“程仲德,汝等伎倆,豈能欺瞞關某?”
青龍刀所指之處,詐降之計土崩瓦解。此局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賈文和:誅心之言破忠魂
賈詡緩步登山,積雪沒靴仍從容自若。毒士開口便道:“將軍有三活路,卻偏選死局?!?/p>
見云長冷笑不語,賈詡捻須續言:“其一,死守下邳,二位夫人受亂軍之辱;其二,突圍戰死,玄德失臂膀而漢室傾頹;其三……”話音稍頓,忽從袖中取出一卷帛書:“此乃天子密詔,命丞相討伐袁紹以正漢統。將軍今日阻王師,豈非逆天而行?”
云長身形微晃,賈詡再補殺招:“詡夜觀天象,帝星在許昌而不在徐州。將軍若降,既可全忠義之名,又能助漢室除國賊?!弊肿秩绲叮渚湔D心。青龍刀寒光漸黯,云長終是長嘆:“約法三章,缺一不可!”
賈詡躬身而退,嘴角揚起一抹冷笑——毒士竟以“扶漢”之名,撬動了武圣心中千鈞巨石。
風云際會話當年
曹操夜觀《春秋》,忽擲卷長嘆:“云長真義士也!然徐賈二人竟能說之?”
程昱道破天機:“徐晃以情動之,賈詡以勢迫之,皆因二人未陷‘勸降’窠臼。公明化兵戈為鄉情,文和轉忠義為天命,實乃庖丁解牛之妙!”
后世方知:土山約三事本有千般可能,然唯有張遼兼具鄉誼、恩義、坦誠,方成就“降漢不降曹”的千古絕唱。
亂世浮沉,仁者未必無敵,智者未必全勝,唯仁智兼具者,方可于人心戰場上縱橫不敗。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劇情根據原作演繹)
在你看來,土山約三事,如果由夏侯惇、許褚、徐晃、程昱或賈詡前去,結局如何?
歡迎評論區留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