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之時,蕭克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且位列上將之首,因此民間普遍有“蕭克鎮上將”的說法,但實際上,上將是沒有排名的,所有上將均為平等、平級關系,至于“蕭克鎮上將”這個說法自然也是不成立的,其中有3位上將蕭克就“鎮不住”。
這第一位就是鄧華將軍,他1927年加入中共黨組織,隨后參與了北伐戰爭與反帝、反封建斗爭,土地革命爆發后,他又跟著陳毅陳老總上了井岡山,遂被編入紅四軍,歷任排長、營長等職務。抗戰時期,鄧華在八路軍一一五師擔任團干部,他先后率部在晉東南、晉察冀等地從事游擊戰爭,多次擊敗日偽軍,取得了一連串的軍事勝利。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鄧華以志愿軍副司令員的身份出征朝鮮,隨后他協助彭老總策劃了五次大規模戰役,通過穿插、分割、包圍、殲滅等方式重創強大的聯合國軍,有力的保全了朝鮮政權,維護了紅色陣營的利益。1952年初彭老總因身體原因離開朝鮮,返回國內休息、療養,鄧華隨即接過志愿軍的指揮權,并獨自指揮了五圣山戰役、明洞戰役、金城反擊戰等戰斗,累積殲敵十萬余,創造了輝煌的戰果。而反觀同時期的蕭克,已經基本脫離了一線指揮崗位,轉往后勤監察單位工作,無論是職級還是政治影響力均無法和鄧華相提并論,因此他根本“鎮”不住鄧華。
第二位是周士第,他可謂是中共的“元老級人物”,早在1922年便開始從事左翼活動,幫助紅色陣營對抗封建、帝國主義勢力。1924年,周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深造,畢業后擔任孫中山先生的親衛,并參與了省港澳大罷工以及平定廣東商團叛亂的行動。北伐戰爭爆發后,他被編入北伐軍西路軍擔任營長,并在湘南戰役、武漢戰役中立下大功。
土地革命爆發后,周士第先是從事了一段時間的地下活動,繼而又前往中央蘇區工作,歷任紅軍團、師級首長。抗戰、解放戰爭時期,周士第均有亮眼表現,是人民武裝的中流砥柱、肱骨戰將。而蕭克雖然也是黃埔出身,但他是第四期學員,資歷遠不及周士第,見了周還要叫一聲“學長”,完全不存在“鎮得住”這種說法。
最后就是韓先楚,他是四方面軍的老將,曾在鄂豫皖蘇區南征北戰、功勛卓著。抗戰時期,韓先楚出任八路軍某團團長,長期率部在晉東南一帶活動,曾多次配合國民黨軍打擊、牽制日偽軍。1938年,韓先楚奉命在長樂村一帶截擊一支兩千余人的日軍,他充分利用我方熟悉地形的優勢,一邊構筑陣地和敵人拼消耗,一邊派遣區小隊和民兵在側翼襲擾敵人,分散其注意力。
戰斗最激烈的時候,韓先楚甚至親自上陣,提著一柄大刀和敵人展開慘烈的白刃戰,一連砍翻了三個日本鬼子,其他八路軍戰士見狀士氣大振,紛紛和敵人浴血搏殺,最終成功將對方擊退。
解放戰爭時期,韓在東野擔任縱隊司令員,此時他的指揮能力已經爐火純青,能夠游刃有余的處置戰場上發生的所有意外情況,做到“穩如泰山”,而他的部隊更是東野的“絕對主力”,每次出擊都能所向披靡、大獲全勝。
建國后,韓先楚在中央軍委的授意下,抽調數萬精銳部隊,組成了一支“特別兵團”,專門訓練海戰與登陸作戰,準備跨海進攻國民黨軍控制的海南島。1950年,“特別兵團”整訓完畢,隨即乘坐反木質帆船漂洋過海直撲海南島,僅僅只用了一個月時間便擊潰了守島之敵,解放了整個瓊島。單看戰功,韓先楚明顯是高于蕭克的,而蕭克的革命資歷比韓先楚要高一些,兩人算是旗鼓相當,誰也鎮不住誰。
最后我們再介紹一下蕭克的后半生,他在50年代下旬意外卷入了反“軍事教條主義”的風波中,隨即被調離部隊,轉往行政部門任職。1966年動蕩降臨后,蕭克又遭到了居心叵測的迫害,受了不少委屈和苦楚,一直到動蕩結束后,他方才恢復軍職。蕭克晚年醉心于文學創作,他先后撰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小說,其中有一本長篇小說還獲得了茅盾文學獎,這可是我國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由此也從側面反映出蕭克的文學素養有多么深厚!2008年,蕭將軍因病去世,時年一百零二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