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小李是金融公司項目經理,常年周旋于會議與報表間。兩個月前,他忽然成了會議室里的"尷尬制造者"——頻繁的腸鳴與難以控制的排氣總不合時宜地響起。起初他以為只是外賣吃壞了肚子,直到某天發現紙巾上暗紅的血跡,才驚覺事態嚴重。
直到腹痛如鈍刀剜肉,妻子發現他連夜起草方案時蜷縮的睡姿,才強行將他拽進醫院。腸鏡顯示升結腸處菜花樣腫塊,病理報告冷冰冰地確認了最壞的猜想——結腸癌。
"別小看這些'排氣信號'。"主治醫生指著CT影像解釋,腸道細菌發酵食物產生的氣體本是正常的健康晴雨表,但當排氣模式驟變伴隨血便,往往是腸道在拉響警報。
屁是如何產生的?放屁多好還是放屁少好?
屁的產生是腸道微生態與消化過程的協同產物。未被小腸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進入結腸后,經厭氧菌發酵分解,產生氫氣、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同時,吞咽時混入的空氣(含氮氣、氧氣)也通過腸道排出。這些氣體在腸道平滑肌的推動下,最終突破肛門括約肌的"閥門",完成排氣過程。
關于排氣量的健康評估需遵循"適度原則"。醫學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每日排氣5-15次,總量約500-1500ml,但因飲食結構、腸道菌群組成存在個體差異。短期內排氣量劇增(>25次/日)可能提示乳糖不耐受、腸道感染或功能性胃腸病;而持續排氣減少(<3次/日)需警惕腸梗阻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屁的氣味變化更具診斷價值——硫化氫臭味增強多源于蛋白質攝入過量,而腥臭味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
從病理生理角度,適度排氣是腸道通暢的標志。但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報警癥狀時,需及時完善腸鏡檢查。日常可通過飲食調節(增加益生元攝入)、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等方式,促進腸道健康,使排氣模式趨于穩定。
有"屁"快放!憋屁或引發腸道連鎖反應
屁是腸道氣體代謝的"副產品",含硫化氫、氨氣等成分。刻意憋屁時,腸道會反向吸收氣體,部分硫化氫被血液輸送至肺部,通過呼吸排出(造成口臭),而氨氣等可能滯留腸腔。
這些氣體本是腸道蠕動"潤滑劑",長期滯留會使腸道神經反射遲鈍,平滑肌收縮力減弱,糞便在結腸停留時間延長,水分被過度吸收,最終引發便秘。此外,憋屁導致的腸道壓力升高,可能誘發腸易激綜合征,形成"憋屁-腹脹-排便困難"的惡性循環。
日常可通過以下方式維護腸道健康: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燕麥、芹菜等)、適量補充益生菌、避免長期高脂高蛋白飲食、45歲后定期腸鏡篩查(尤其有家族史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