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再多挖三百米,大慶油田就是日本人的了,倘若當真如此,中日雙方的國運是否會因此改變呢?
這個問題素來是許多國人的爭議點,那么問題來了,就差三百米,當年的日本人為啥不繼續挖了,還有,只不過是一座油田,又何談能夠改變國運呢?
一、日本缺油
眾所周知,日本侵略中國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中國的土地,為了不再擔驚受怕的生活在島上,讓國民能夠定居在一塊穩定的大陸上。
但大家知道日本又為何會對美國不宣而戰,直接派兵偷襲了他們的珍珠港嗎?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石油!
島國貧油這是當年各國公認的事實,沒有石油何談工業化?沒有石油談何富國強軍?
要知道,日本之所以強大,海軍可是起到了關鍵作用的,奈何國內缺乏石油礦藏,下海開采又沒那個技術,多年以來都只能靠賣,靠高價進口西方國家的石油維持生計。
這種處境和現在的中國很像,要命的資源被人卡了脖子,試問誰不想突破桎梏?
只不過咱們想到的是外交斡旋、利益交換,日本人想到的則是侵略他國、以戰養戰而已。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早在侵華戰爭之前,日本政府就派出了大量的地質學家潛入了中國,他們的目標也很精準,無他,正是東北地區。
至于原因也很簡單,中國的其他地區基本都被歐美列強翻了個遍,什么陜北延長、段家灣、石門子,疑似的石油產地上早就打滿了井,卻始終一無所獲,現在唯一可能性較大的備選項就只剩下了東北三省。
雖說西方地質學家同樣不看好,可日本人大家也知道,他們對中國東北素來有著巨大的“想象力”,那里肥沃的黑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盛況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他們死活都不肯相信如此豐饒的東北竟會沒有石油!
因此,在長達二十幾年的時間里,成百上千的日本專家、探險者來到了這里,1929年,日本政府更是直接派出了一支精英團隊,由著名學者新帶國太郎領銜,一頭扎到了牡丹江上游的原始森林之中。
期間,團隊也發現了許多線索,例如通過煤層的分析結果得出當地絕對存在大量石油,還有附近的一處煤礦中發現了幾塊含有石油的“油頁巖”等等。
日本國內瞬間信心大增,又是撥款又是派人,用盡了一切技術手段,足足進行了數十次的嘗試,最深的一座油井甚至達到了一千米。
可結果卻都是無用功,油頁巖是挖出來了,提煉技術卻不到位,硬要提煉所需的成本還不如進口,大型油田沒找到,幾個最有可能出油的點一滴油都沒有發現。
而其中最驚險的就要數大慶地區的油田勘探了。
據戰后的日本專家介紹,當時,日本國內的石油鉆探水平達到一千米已經是極限了,八百米才是常態,而不幸的是,那口探井距離大慶油田只有兩公里遠,深度則是差不多一千一百米。
也就是說,彼時的日本鉆探隊距離挖出石油深度就差三百米,真要是拼盡全力搞研發,他們也未必不能取得突破,至于為何放棄原因也不難理解。
首先,戰爭開始后,日本政府孤注一擲將全部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到了軍隊中,根本沒錢、沒精力去搞工業科研。
其次,在東北日本人已經挖了太多太多探井了,結果卻都以失敗告終,他們的信念已經崩塌,潛意識里相信了美國科學家的說法,覺得東北可能真的沒有石油。
帶著這種想法去鉆井,到最后他們自然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看馬上到了極限就不肯繼續賣力了。
最后,抗聯戰士們的英勇表現同樣功不可沒,日本人挖井挖石油那么大的動靜,東北抗聯不可能一點察覺都沒有,期間的干擾、偷襲無數,鉆探的進度必然會被拖慢。
三者結合,再加上二戰后期明眼人都能看出日本敗局已定,在中國戰場陷入了僵持階段,在太平洋戰場又屢戰屢敗,在東北的采礦隊哪還有心思繼續勘探?這才造就了日本二戰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退一萬步講就算日本人挖通了那最后的三百米,中日兩國的歷史又是否會被改寫呢?
二、歷史改寫?
日本在中國挖了大半天,始終沒有挖出石油,有人會說。
再往下挖幾百米,就是大慶油田,它一年的產量遠遠超過了日本一年的原油消耗量,換而言之,大慶油田在手,日軍的戰斗力絕對會更高。
如果挖到了大慶油田,日本國運會不會就此改寫?
其實是不會的。
第一,石油資源固然重要,但若想贏下戰爭,更多的還是要靠國力支撐,人口、領土面積、戰略縱深、經濟水平每一個都至關重要,日本占了哪樣?
答案是一個都沒有!一個蕞爾島國,人口不過八千萬,拋去老弱婦孺,可戰之兵連一半都沒有,國土面積狹窄、資源匱乏,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可言,至于經濟就更不用多說了。
二戰前后的日本經濟算得上是如履薄冰,老百姓們已經被壓榨到了極限,尤其是戰爭中后期,就連殖民地的財富都被掠奪得一干二凈,這邊還要支撐兩線作戰,經濟儼然瀕臨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區區一座大慶油田能頂什么用?石油再多難道還能給日本憑空變出壯丁來嗎?
這件事偉人早已看透,否則的話他老人家也就不會提出“論持久戰”這一觀點,同時信心滿滿的將其撒遍世界了。
有人可能會說,那東北三省不是被日軍占領了嗎?整個偽滿洲國不正好可以彌補他們的劣勢?
的確,這也就是全面抗日戰爭打了八年之久的根源所在,東北三省物產豐富,直到二十一世紀都尚有存貨,可問題是,日本人在東三省玩的是竭澤而漁那一套,對中國人、朝鮮人極盡苛求,恨不得將他們的最后一滴血榨干!
這樣的態度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例如被迫屈服的國人出工不出力、工廠農場效率低下、越來越多的青壯選擇反抗加入抗聯等等等等。
據權威數據統計,自打日本殖民東三省后,當地的各種物資、工業品產出量逐年下滑,這就是鐵一樣的證明。
可以說,在某種層面東三省非但不是日本的仰仗,反倒成了他們的拖累,讓日本政府只能留下近百萬關東軍守衛,同時也付出了大量的財力物力。
此消彼長之下,日本的綜合國力本質上并沒有上漲多少。
第二,不是日本太弱而是他們的敵人太過強大,中國、美國,一個農業人口大國,一個工業經濟強國,在二打一的情況下日本的失敗已經注定。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對日宣戰歸根結底與珍珠港事件的爆發關系不大,美國早就想投身入局了,以羅斯福為首的高層一直想要改變當時的“孤立主義”,插手戰爭謀求影響力和利益,珍珠港只是一個契機,箭在弦上他們完全可以隨便找個借口出兵。
就比方說替英法撐腰、日本在華濫殺無辜他們出于人道主義施以援手,又或是干脆以日本的發展危害了美國利益為由,借口并不重要,目的才是關鍵。
既然美國的參戰是注定的,這臺龐大的戰爭機器又豈是日本能夠戰勝的?結局又豈是區區一座大慶油田能夠改寫的?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去查一查太平洋戰爭中的所有戰役,沒看哪場日軍的戰敗是因為戰艦沒油了,不是嗎?
日本與德國其實很像,都是妄圖螞蟻吞象之輩,大國可能會被咬下一塊肉來,但要是真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反噬的代價也絕對是他們無法承受的。
蘇聯是如此,中國美國也是同樣。
綜上所述,那三百米的距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日國力之間的距離,以及他們把手伸到了不該伸的地方,引起了另一位龐然大物的注意!
而說到這里,另一個問題也隨之浮出了水面,那就是日本人辛苦多年都沒有挖到,為何后來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卻把大慶油田給挖出來了呢?
三、人定勝天!
就算日本挖到了大慶油田,他們的戰斗力也并不會提升多少。
但對于中國就不一樣了,這座油田卻是真真切切地改寫了我們的國運!
新中國成立之初對石油的需求量并不比日本小,國內又挖不出石油,西方國家早就給中國冠上了“貧油國”的名頭,在絕大多數地質學家看來,石油的礦藏都要符合“海相生油”理論,即,石油是由海洋生物轉化而成,那些富油國要么在海邊,要么古時候曾是一片海洋。
而中國呢?海岸線雖然漫長,卻并非是中生代、新生代海相沉積,簡單來說,中國大陸自古就是大陸,沿海自古就是海洋,二者沒有太多的交匯處,自然也就沒有生成石油的條件了。
另一方面,美國、日本的實踐結果也佐證了這一點,兩國開采了無數探井卻都一無所獲。
理論和實踐相互支撐,國人就是再有信心也不免產生了絕望。
每年三十二萬噸的原油產量對于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大油田國內沒有,進口途徑又被西方封鎖,中蘇之間陸運效率太低成本太高,彼時的新中國當真是被逼入了絕境。
不過所幸,有人還沒有放棄,以李四光同志為首的一眾專家學者堅信“陸相生油”理論,同時認定中國大陸上必定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只不過是深度太深、勘探難度太大而已,然而人定勝天,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足夠的支持,挖出石油的那天一定不會太遠!
聞言,為了讓中國擁有自己的大油田,即便明知希望渺茫,毛主席也還是選擇了支持。
很快李四光便帶隊開始了全國搜尋,并最終于松遼平原發現了蛛絲馬跡。
與當年的日本勘探隊一樣,他們也發現了一系列符合油田跡象的地質構造、衍生礦物,不過與日本人不同的是,在本國的土地上,這些中國人沒有懈怠、沒有自我懷疑,而是寧肯拼盡全力也要較這個真!
一眾工人、專家齊聚松基三井,沒日沒夜的鉆探、沒日沒夜的分析,這才在1959年9月26日下午四點看到了第一抹噴涌的黑色,新中國出油了!
人吧一旦有了希望就有無窮盡的動力,待得知松基三井出油的消息后,大慶油田那邊瞬間像打了雞血一樣,以鐵人王進喜為首的工人同志們齊心協力,先是在沒有吊車的情況下用人力硬生生把重達六十噸的設備卸車、安裝。
隨即他們又喊出了“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即便受傷、即便吃不飽肚子,即便有生命危險,也要奮勇前行。
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大慶油田才能脫胎換骨,從之前日本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變成了新中國工業發展的依仗。
不過這卻并不是博主說大慶油田改變了中國國運的根源,還是那句話,區區一座油田儲量再多也不至于逆天改命,真正影響了國運的其實是舊有觀念的打破。
大慶油田的成功讓我們證明了“陸相生油”的可行性,這才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雖說目前的中國依舊缺油,但這卻不是儲量不夠導致的,而是人口太多、國力愈發強盛,換而言之,這要不是大慶油田的發現,我們想要這么多人口、想要那么多戰艦、戰機還沒有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