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中學生聽書(ID: tingshu2018)
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后,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錢沒了還可以再掙,時間錯過了就真的再難彌補了。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之前在節目上談到“是否會讓孩子住校”時,就曾斬釘截鐵地表示:“打死我也沒讓我的孩子住校,就算我和妻子為此會很辛苦,比如早晚要接送等,可能會付出很多,但人生不正是這樣嗎?”
孩子的成長是一條無法回頭的單行道,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陪伴,不僅會讓原本親密的親子關系變得陌生,也會把孩子變更好的可能一并抹除。
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永遠是有限的,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負責人。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優秀的孩子是陪出來的。
只有家庭教育發揮了作用,孩子才能成長的更加健康和優秀。
圖源pexels
真正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來的
美國的一個教育機構曾經做過一個調研,主題是“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測試上得高分”。
他們驚訝地發現,智商、社會條件甚至經濟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影響最大的是父母的陪伴,所有得高分的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
有句話說:“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被譽為“華人家教典范”的教育家劉墉就養出了一對十分優秀的兒女。
兒子劉軒,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還是茱莉亞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拿過綜藝節目《我是演說家》第二季的總冠軍。
女兒劉倚帆,14歲獲得美國“總統獎”,18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工作3年后,又以全額獎學金考入世界頂尖的沃頓商學院。
談起育兒經驗,劉墉直言:“家庭教育最為重要的是陪伴,從兒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與他們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即使工作再忙,他也會盡量抽出時間,多陪伴孩子。
兒子初到美國時很不適應,還經常受到周圍小孩的嘲笑,因此變得內向和叛逆。為了讓兒子盡快走出這種困境,劉墉常常帶著他去野外玩,一起挖蟲子、種菜,讓他做些扛土這樣的體力活。
另外,父子二人還會經常比賽跳遠、跑步、投球等,培養兒子永不服輸、不氣餒的耐挫力。
在他的陪伴下,兒子逐漸變得開朗、自信,也慢慢開始與人交流了。
在陪伴女兒時,劉墉就更溫柔了。
他會給女兒化妝,陪她一起玩過家家;女兒練琴,他就舉著樂譜當樂譜架;帶女兒做科學實驗,培養她的學習興趣……
就這樣,在父親的陪伴下,兩個孩子變得獨立、樂觀且自信。
圖源pexels
正如英國教育思想家托馬斯·阿諾德所說:“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到中學畢業,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家里的,而這段時期,正是培養他們三觀、塑造他們性格最關鍵的時期。
父母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自己就要先成為什么樣的人,沒有什么比父母的言傳身教更有用的教育方式了。
熱愛讀書的父母,培養出眼界開闊的孩子;喜歡運動的父母,培養出身體健康的孩子;
懂得溝通的父母,培養出自信樂觀的孩子;堅持自律的父母,培養出獨立堅強的孩子。
養育孩子如同種一棵樹,當種子被埋進土里,它只靠自己是無法生長的,陽光、雨露、空氣的“陪伴”缺一不可。
父母之于孩子,就如同這三者。
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才能健康茁壯的成長。
陪伴≠陪著,
錯誤的陪伴方式,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過這樣一個數據:
在陪伴孩子時,有49%的家長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
其中,47.6%的家長會“兼職”做家務,38.4%的家長會經常“看朋友圈、刷微博”。
這種陪伴缺少愛的流動,只是一種“形式陪伴”,對孩子來說只是一種干擾。
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盡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我曾經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花園里玩。
孩子很活潑,也正是喜歡探索世界的時候,不斷地爬上爬下,時不時還會找到一些對他來說很有趣的小東西,一片好看的葉子,一只奇怪的小蟲……
他非常想與媽媽分享這種快樂,但是媽媽只顧著低頭玩手機,偶爾的回應也只是冷冰冰的指責“那么臟,你少碰那些”,或是敷衍地答應“好好好,嗯嗯嗯”。
母子二人在外面待了一下午,但是孩子沒有一分鐘真正感受到了媽媽的陪伴。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存在性焦慮”:指的是因為強烈的情感忽視而產生的不良情緒。
反映到孩子身上,就是指當孩子從父母那里找不到存在感,只能感受到敷衍和冷漠時,他們會覺得孤獨、無助,甚至感覺自己不被愛。
然而父母好像總是意識不到這些問題,甚至還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個“看似合理”的理由。
生活中,常聽到有父母抱怨“我工作那么忙,哪里有時間陪著孩子”,“我不掙錢,孩子喝西北風嗎”,“我都那么累了,怎么就不能玩手機放松了”……
但就像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曾說的:“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沒有一份工作能把人的24小時都賠進去,區別只在于重視或者不重視。
如果把孩子當成一份重要的工作,或是一個亟需維系的老板,再忙也能抽出時間。
我有一個同事,也是天天早出晚歸,基本是孩子還沒醒他就出門了,孩子都睡了他才到家。
但即便是如此忙碌,他對孩子的陪伴也從來沒有斷過。
他專門制作了一個“家庭日記本”,讓孩子把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想了解的事情,都寫下來,等他回家了一一解答。
他也會在日記中寫上自己想與孩子分享的事,等待孩子的“讀后感”。
就這樣,雖然他和孩子沒有物理意義上的陪伴,但他們的心靈仍是緊密相連的。
孩子學習上的收獲與遺憾、感情上的困惑與迷茫、成長中的驚喜與恐慌,他都參與其中。
《解碼青春期》里說:“父母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真心,才能收獲孩子的真心。”
孩子是很敏感的,你的陪伴是否用心,他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即使不能時時在身邊,但只要父母肯下功夫,依然可以做到陪伴孩子。
教育是有時效性的,珍惜父母還能發揮教育作用的時間段。不要等到父母的“有效期”過了,再來后悔自己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時間。
圖源pexels
父母掌握這四個黃金法則,孩子健康又自信
作家饒雪漫說過:“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過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家長一定要注意,陪伴也是講究方法的。低質量的陪伴,不僅起不到效果,還會使整個家庭陷入無意義的內耗。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同時,讓家庭氛圍也變得溫馨和睦。
1.穩定情緒,是提高陪伴質量的前提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松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家長每天忙于工作,疲于奔命,情緒上自然是緊繃的,就像一個即將爆炸的火藥桶。
在面對頑皮或是不聽話的孩子時,稍不留神就會爆發,在責罵中很容易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長此以往,孩子在家中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內向,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因此,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爆發前好好想想,你每天之所以這么辛苦,不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嗎?
那就好好呵護、陪伴著孩子,不要讓他還未長大,就先接收到來自父母的惡意。
2.積極互動,是搭建親子關系的橋梁
在育兒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詞,叫做“黃金一小時”。即在孩子睡覺前的一個小時,家長若是能與孩子進行互動,將會有翻倍的效果。
這個詞套用在其他幾個時間段也同樣適用,例如送孩子上學的路上、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等,時間雖然不長,但能對親子關系起到良好的維護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互動的內容應是孩子喜歡和感興趣的,例如有沒有遇到有意思或者困難的事,聽聽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詢問學習進度,會導致孩子的分享欲驟減;
其次,互動的過程應該是無雜念的,即父母一定要放下手機、放下不太重要的事,專心的與孩子交流,給予積極的反饋,才能讓這個互動真正產生效果。
家長一定要明白:高質量的陪伴,不在于時長,而在于是否走心。
圖源pexels
3.深入交談,給彼此充分了解的機會
猶太人有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叫“海沃塔”教育。指的是父母在與孩子聊天時需要關注的三個焦點,包括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在猶太人家庭里,他們會把每周末定為家庭聚餐日,在當天的餐桌上,重要的不是吃飯,而是與孩子間的深度交流。
只傾聽,不評判;只表達,不指責;只反思,不說教。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我們同樣也可以借鑒這種方法,根據空閑時間,安排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家庭談心日。
在談心日當天,父母和孩子暢所欲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真誠坦然,彼此信任。
只有真正進行了深入交流,父母和孩子才能做到相互理解,互相體諒。
最好的家庭教育,永遠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
4.適當留白,給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間
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愛。父母和孩子之間關系如友,這才是親子關系的一劑良藥。”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開始渴望獨立,想要擁有自己的空間,這是再正常不過的。
但比較可悲的是,部分家長或是出于擔心、或是想要控制,遲遲不愿放手,導致親子關系緊張,甚至釀成悲劇。
家長一定要懂得換位思考,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也有自己的隱私,也需要被尊重、被平等對待。
其實,學會放手也很簡單。
進孩子房間時敲敲門,等孩子同意了再進;不隨意翻孩子的東西;尊重他的交友權,允許他和朋友出去玩;認同孩子的愛好,不要唯學習論……
給孩子一個游刃有余的機會,也是給彼此一個進退自如的空間。
圖源pixabay
很喜歡波蘭作家顯克維支的一句話:“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父母就是孩子的命運,父母的眼界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趁還有時間,多陪陪孩子吧。
不要等到一切已成定局,再來感嘆時光錯付。
作者:遇見。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干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