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原產樹木中,柳樹是陽春三月最奪風景的樹木。“柳暗花明”“桃紅柳綠”這類歌詠春天的詞語中,總少不了“柳”。唐朝詩人賀知章的《詠柳》,濃縮了古人對柳樹的全部喜愛之情:“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柳樹,又名“楊柳”,有垂柳、旱柳、杞柳等不同品種。不論哪一種柳,長得都很漂亮,《詩經·小雅》中的《采薇》詩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柳樹成為民間吉祥之物。佛教認為,柳枝充滿神性,如南海觀音的形象為一手托凈水瓶,一手拿柳枝,為人間遍灑甘露,祛病消災。古人迷信“柳可驅鬼”,故柳樹又有“鬼怖木”的別稱。南北朝時,民間已出現了門前插柳的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唐宋時,清明節“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風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將其當成一件大事來辦。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三月三日,(朝廷)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可免蠆毒。”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清明節”條亦稱:北宋京城汴京,“家家以柳插于門上,名曰‘明眼’”。
唐宋時期,歌詠描寫柳樹的詩文也最多,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的詠柳名句,便出自唐韓翃的《寒食》詩。當時唐朝都城廣植柳樹,所以到暮春時節,長安城內外柳絮飛舞。
在北宋的都城汴京,柳樹的數量也遠遠多于槐樹。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大大小小的樹木約有170多棵,其中柳樹占了大多數,堂前屋后,路旁水邊,總少不了曼妙柳姿。
柳樹栽植很有講究,如“前不栽桑,后不種柳”,具體的栽植位置又以庭院兩側為宜,以左為好,“東柳西桑,進益牛羊”。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雜志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