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龍珠是由三款茶拼配而成,分別是產于安徽的魁針、產于浙江的龍井以及產于江蘇揚州的珠蘭花茶。在三款參與拼配的茶名里各取一個字,便有了『魁龍珠』的名字。
揚州富春花局舊址。富春茶社最初并不是茶館,而是一家“花局”,即現今的花圃。
揚州城能吃早茶的地方很多,但我獨愛富春。這家茶社的前身,是開設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的富春花局。1912年,在時任揚州商會會長周谷人的建議下,富春掌門人陳步云在花局中開設了茶社。自此算起來,富春茶社是貨真價實的百年老店了。
茶社開張之初,只經營茶水業務。隨后,掌門人陳步云先后增添了棗泥包子、細沙包子、蟹黃包、雪菜包、三丁包等多種茶點。質優味美,自是大受歡迎。時至今日,“富春茶點”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新中國成立后,富春的經營范圍又增添了炒菜。至此,富春茶社便以“花、茶、點、菜”四絕聞名于世。
雖然說是四絕,但富春至今仍以茶社自居。富春的茶若沒有特別之處,想必也絕難在眾多茶社之中立足。著名美食家唐魯孫先生曾在《富春花局》一文中寫道:
“他家茶非青非紅,既不是水仙香片,更不是普洱六安,可是泡出來的茶如潤玉方齏,氣清微苦。最妙的是續水三兩次,茶味依舊淡遠厚重,色香如初。”
唐魯孫先生家世顯赫,是滿洲鑲紅旗后裔,光緒帝珍妃的侄孫。他幼年有機會接觸到皇家生活。一生游遍全國,對飲食又有獨到的見解。能讓他贊不絕口的茶,定不是俗物。這款唐魯孫口中“潤玉方齏,氣清微苦”的茶,正是富春的獨家私房茶——“魁龍珠”。
如今來富春,這款茶仍是筆者的最愛。它非紅也非綠,非白又非黑,準確來講是一款再加工拼配茶。有些神秘色彩的“魁龍珠”,其實秘密就在名字當中。據說研制者陳步云老先生,是在三款參與拼配的茶名里各取一個字,便有了“魁龍珠”的名字。由于是來自三個省的茶拼在一起,所以魁龍珠又有“一江水煮三省茶”的美名。
神秘配方
“魁龍珠”的配方,富春集團總經理徐穎宏老師講,“魁龍珠”的確如坊間傳聞是由三款茶拼配而成。這三款茶,分別是產于安徽的魁針、產于浙江的龍井以及產于江蘇揚州的珠蘭花茶。
長期以來,“魁龍珠”的配方屬于商業機密。以至于,不同文獻間的記載差別很大?!陡淮禾煜乱黄贰芬粫袑懙溃?/p>
“富春茶魁龍珠三字組成的茶名在視覺上高貴奇麗,聽覺上響亮而又神秘。其實,這一名稱并非刻意題取,而是分別代表了安徽魁針,浙江龍井和富春花局自產珠蘭?!?/p>
按其說法,所謂“魁龍珠”既是安徽魁針、浙江龍井和江蘇揚州珠蘭。而珠蘭到底是富春自種的花?還是窨制的花茶?文中描述的并不清晰。吳門四杰之一的劇作家吳白匋的說法與此不同,他在《我所知道的富春茶社》一文中寫道:
“先從茶葉說起,服務員每天用錫制的小圓杯作為量具,把三種茶葉,即浙江龍井、湖南湘潭家圓奎針和揚州窨制的珠蘭茶混合一壺。龍井取其色,珠蘭取其香,奎針取其味厚而后勁大,合在一起,色香味俱全?!?/p>
要按吳老的講法,則是浙江龍井、湖南湘潭家圓奎針和揚州窨制的珠蘭茶。他明確指出,珠蘭是窨制花茶。對于“奎針”的描述,與《富春天下一品》一書出入很大。不僅產地不同,甚至用字都不一樣。
為了“魁龍珠”的配方,我專門請教了富春集團總經理徐穎宏。據徐老師講,“魁龍珠”的確如坊間傳聞是由三款茶拼配而成。這三款茶,分別是產于安徽的魁針、產于浙江的龍井以及產于江蘇揚州的珠蘭花茶。這里的“魁針”與大名鼎鼎的猴魁可不是一碼事。此茶產于安徽太平、歙縣一帶,條索工藝都更接近于今日之毛峰。雖然具體比例不便公開,但徐老師透露給我是以龍井為主。至此,“魁龍珠”配方真相大白。
拼配之妙
對于愛茶人來講,配方只是談資,好喝才是王道。陳步云老先生研制“魁龍珠”,也正是從口感出發。以龍井的細膩,加之魁針的厚重,再配上珠蘭的香氣,強強聯合自然不同凡響。三款茶拼在一起,不僅在口味上互為補充,客觀上也延長了耐泡程度。自1921年問世至今,“魁龍珠”走過了百年歷程。拼配茶的生命力之強,可見一斑。
但現如今,拼配茶卻幾乎成了貶義詞。此事緣起于普洱茶“純料”概念的火熱。這個“純料”概念,開始是針對產區。一餅茶,要全部用同一山頭出產的茶制作而成。不同山頭間涇渭分明,絕不能互相摻和。
但沒幾年,可能覺得這樣也還不夠純,于是又把注意力從山頭縮小到了茶樹。一餅茶,要用一棵樹上摘的料制作。摻了旁邊樹上的茶青,都算不得純料茶。說真的,我還真的很期待劇情的進一步發展。
若誰的茶壓餅不用“純料”,那就要受到道德的批判。仿佛“拼配”等同于“以次充好”,是無良茶商的行為。但據筆者所見,如今過分強調“純料”概念,反而是一種純粹的商業炒作。為了讓自己的產品有賣點,有噱頭,而自我加大制作難度。有無實際價值?或說實際價值有多大?照此發展下去,是不是以后要具體到用同一樹干、同一樹枝的茶青,才可以算純料?
這一系列的問題,本文絕不妄下斷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是否為“純料”,與成品茶質量好壞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魁龍珠”的拼配絕非恣意亂為,而是像做實驗一樣嚴格。這里面既要有配方,更要有經驗,絲毫馬虎不得。富春茶社為了配比精準,還定做了錫制量杯,這不就是一種匠人精神嗎?
據說,富春茶社于20世紀60年代將“魁龍珠”的基本配方公布于眾。一時間,揚州大小茶館都賣起了魁龍珠,但不管如何,還是“富春魁龍珠”最受歡迎。拿著同樣的配方,怎么各家拼出來的茶味道不同呢?
原來所謂配方,也絕不可機械重復。因為每年的茶甚至每批茶都有細微不同,若是完全按比例照搬就是刻舟求劍了。拼配,遠沒有想象的簡單?;蛘哒f,拼配的難度系數甚至高于純料。
筆者前不久在講課時,貢獻出了自己生熟普洱搭配的“秘方”。三成生普洱,配上七成熟普洱,共入一壺,同時沖泡。學生回去嘗試后,也都喝的順口舒心。這路方子,我這兒還多著呢。例如喝祁門安茶,我會把貢尖與六安骨一起沖泡,這樣既有貢尖的香氣,也有茶梗的甜潤。又如喝白茶,我也常常新老搭配,這樣出來的茶湯既清爽又扎實。
有學生私下問我:楊老師,您是怎么想出這些個配方的呢?其實,是受了“魁龍珠”的啟發,也是從美食中得到的靈感。陳鮮呼應,新舊交融,在互相抵消對方特質的過程中,碰撞出一個嶄新的意境。
行文至此,順帶說一句,富春茶社的三丁包子也是必吃的名品。雞丁、肉丁加筍丁,一樣是巧妙的拼配,一樣是難得的美味。愛吃之人,很容易懂茶。懂茶之人,又多半愛吃。那不管是愛吃之人,還是懂茶之人,也都不會介意拼配吧?
責任編輯:馬南迪
掃碼訂閱
全年訂閱288元
全年24期包郵到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