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這人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敲響了東漢亡國的喪鐘,但問題在于,東漢的混亂與覆滅與董卓關系不大,經過黃巾起義的打擊的東漢覆滅就是一個時間問題,而董卓不過是加速了這一行為罷了,就董卓個人而言,他出世太早,以至于成為天下公敵,各路諸侯以討伐他的名義紛紛起事,如果董卓晚些出事,很有可能是第二個曹孟德。
董卓,字仲穎,生年不詳,隴西郡臨洮縣人。董卓成長于涼州,由于身處漢羌混居之地,當地民風彪悍,所以能在當地生存沒有一定本事肯定是不行的,好勇斗狠是當地生存的不二法則,董卓就是這樣一個人,史書說他“膂力過人,雙帶兩鞬,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強健的體魄和勇猛的性格使他成為當地的“帶頭大哥”。史書中描述他“膂力過人,雙帶兩鞬”,足見他在戰場上的威名,應該不是妄言。
漢桓帝末年,生逢亂世當兵無疑是出人頭地的一個便捷的方式,董卓從軍入伍之后,參加了多次與羌族進行大小百余戰,因軍功被征召為羽林郎,因屢建戰功,拜郎中,任廣武縣令、而后逐步升遷為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就此董卓的身上貼上了袁家的標簽。
隨著董卓身份的不斷提高,他的身邊也聚集和籠絡李傕、郭汜、張濟與樊稠等涼州豪強和謀士,組成了威震一方的軍事集團,在討伐羌族期間,張溫主將派出有六路人馬討伐,其中五路人馬均以失敗告終,唯獨董卓的軍隊全員班師大獲全勝,而后屯兵于右扶風。朝廷因功封董卓為斄鄉侯,封邑一千戶。
漢靈帝很看重董卓,曾下詔命董卓進京為少府是個美差,但這個職位沒有實權。董卓知道這是個坑,大亂之際,軍權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就推脫不去,漢靈帝去世前,又下詔改封董卓為并州牧,并令其將兵權轉交給皇甫嵩。這次董卓接受了任命,死活不肯交出兵權,而是帶著兵馬駐扎在河東,密切關注朝中消息。因為董卓知道,亂世已經到來,必須掌控兵權,他還在等待機會。
中平六年八月,董卓于等到機會進軍洛陽。而引狼入室的人,是屠夫出身的外戚——大將軍何進。東漢自漢和帝始,朝政就是外戚與宦官輪流當家,陷入了長期的爭斗。漢靈帝去世后,其長子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何進執政,何進上臺后,袁紹勸他將宦官斬盡殺絕。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典型的門閥士族。宦官亂政時大肆迫害氏族,袁紹的建議斬殺宦官雖是為自己的階級考慮,但對何進也有利無害。何進對此猶豫不決,但為了政變成功,還是命袁紹為司隸校尉,王允為河南尹,管理京中治安,還聽從袁紹建議,召丁原、并州牧董卓帶兵進京,為威懾宦官做準備。
此時宦官集團打聽到風聲,決定先下手為強。他們趁何進入宮之時給殺了,之后草擬詔書,準備昭告天下。何進一死,袁紹的人馬就在京城大肆屠殺宦官,丁原也帶著數千人馬進軍河內,在京城外圍制造騷亂,為誅殺宦官制造聲勢。此時,董卓一直駐扎在洛陽城西的夕陽亭,靜待城中消息。斥候先后來報,稱何進被刺殺、袁紹帶兵捕殺宦官,董卓都不為所動。
此時朝局就失控了,說白了就是袁家玩脫了,何進被殺,宦官被滅,皇帝幼小,太后軟弱,中常侍張讓挾持皇帝劉辯和其弟弟陳留王劉協逃出洛陽。袁紹等人剛剛殺紅了眼,此時不管是在城中大開殺戒的袁紹,還是在城外虛張聲勢的丁原,都不及董卓在最合適的時機展開行動。在少帝一行人驚魂未定,董卓及時趕到,將少帝迎送回京,一舉控制政局,但不得不說的是,董卓最初進入權力真空的洛陽,其實挺沒有底氣,當時他手下只有3000兵馬。
接著董卓故弄玄虛,讓手下趁夜悄聲出城,第二天再大張旗鼓入城,每隔幾天就這么忽悠一次。這可把朝中大臣嚇得夠嗆,因為董卓把涼州的兵馬都搬到了洛陽。緊接著他收編何進的殘部,并將呂布爭取過來,當時丁原是董卓在京城最大的軍事威脅,董卓借呂布之手將其謀殺,又兼并了丁原的部隊,就此掌握洛陽軍權。
進京一個月后,董卓干的一件大事,就是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帝,這一舉措遭到袁紹的強烈反對。雖然有那么一句:“天底下難道只有你的刀鋒利嗎?”可結果就是自己逃出京城,跑到冀州。
漢獻帝即位后,董卓當了相國,并享有三項特權,“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后來曹操這么干也是學董卓。廢立皇帝僅僅過去三天,董卓又毒死了何太后,外戚干政被徹底杜絕。董卓獨攬大權,宦官勢力與外戚勢力相繼退出歷史舞臺。
在廢立的問題上,董卓雖然自專,但還是具有一定的正當性。首先少帝劉辯并不被靈帝所認可,這一點從他沒有被立為太子就可以看出,少帝劉辯的正當性不足。加上他母親何后殺害了婆婆董太后,董卓改立獻帝雖然大膽,但是符合人情,而且有霍光的先例,不算謀逆。相對的二袁兄弟,同樣早有圖謀廢立的行為,謀立的是劉虞等宗室而非靈帝的兒子,并且袁術后來公然稱帝,野心暴露于天下,較之董卓,誰更忠于漢室一清二楚。
董卓原本是先借由門閥士族控制政權,恢復中央政府的正常運作,并不是做一個毀滅者,更沒有篡位的意思,史載,董卓進京后“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士”。董卓以庶族地主的身份執政,注定孤掌難鳴,不得不依靠實力雄厚的門閥士族。這也從側面說明,寒門出身的董卓根本不可能拋開氏族掌控朝政。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在宦官專權時為躲避黨錮之禍,在漢水之濱隱居十余年。董卓征召后,不到百日就將其從一介布衣升為司空,位列三公,不僅如此,董卓開始為黨錮之禍的被害者平反,雖然有拉攏士族的意思,確實難能可貴。這都是順應民心之舉,可最后想要滅董卓的還是同一群人。
因為不管董卓努力拉攏世族和名士,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買他的賬。士族不愿和董卓合作。出于門第之見,對于那些來自涼州邊鄙,對這個專橫跋扈的庶族武人嗤之以鼻,一部分世族和名士仍然持反對態。
更何況董卓無故廢立皇帝,早已成為眾矢之的,他的部隊還在洛陽燒殺淫掠,更是失去了民心,某次,洛陽附近的百姓正在“作社”,聚集于社廟歡慶節日。董卓的將士聞訊趕來,二話不說就將在場的男人殺死,砍下頭顱掛在車轅上,又將婦女載于車上,高聲呼號而回。所謂“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行為令人發指。
早已對董卓忍無可忍的士族趁機組織“義兵”。東郡太守橋瑁偽造文書,謊稱皇帝和百官遭受董卓迫害,請求各地州牧、郡守發兵救駕。橋瑁檄詔一發出,各地牧守群起響應。初平元年,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和渤海太守袁紹等十幾路軍隊,組成關東聯軍,推袁紹為盟主,揚言要找董卓算賬。
可問題是,反董大軍打起了靜坐戰,只有曹操、孫堅等少數積極分子跟董卓軍打了幾場硬仗,其余十幾萬人馬都在后方按兵不動,個個心懷鬼胎,只想維持軍閥割據的局面。關東聯軍不思進取,董卓也不愿硬碰硬,決定避其鋒芒,遷都長安。如此,可以進一步靠近自己的根據地涼州,占據潼關,進可攻退可守。
于是他一把火燒了洛陽,命手下將士押解百姓遷徙,數以萬計的洛陽居民被迫上路,一路上互相踐踏,有的餓死路旁,有的慘遭殺戮,二百里內荒無人煙。涼州兵還掘開漢朝皇室陵墓,將其中所藏的珠寶搶掠一空。
士族的反抗,將董卓的最后一絲耐性消磨殆盡。從這一刻起,董卓徹底轉變為獨夫民賊。但董卓卻不知,反董勢力已經分為兩條戰線,一條是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另一條,是朝中的士大夫,為首的是司徒王允。王允此時一心想除掉董卓,取而代之。這是門閥士族對庶族豪強的一次奪權行動。
為此王允拉攏呂布入伙成功,初平三年四月,董卓入宮,由呂布隨從護衛。當董卓的車隊行至宮門,呂布事先安排好的軍隊手持武器殺出,并道:“有詔討賊臣!”說罷,率眾將董卓斬殺。長安城頓時沸騰,歡飲達旦。
可董卓一死更是天下大亂,實際上,無論是以王允為首的朝中大臣,還是以袁紹為首的關東義士,都譴責他殘害百姓、禍亂朝綱。但他們卻將董卓的惡放大了數倍,讓天下陷入更大的亂局之中,一個董卓作亂身死,而后數百個個“董卓”又出現了。
董卓確實是權臣,也確實暴虐,但并非無道,是有道的。董卓干的所有事,其他人都干過,董卓把砍下來的腦袋掛在車上,拉到城門外都燒了,太殘暴了!曹操屠完城,城里的金銀珠寶去哪了?都讓摸金校尉送到古墓里去了?無非曹操是魏武帝,就寫屠彭城三個字就可以了,董卓那樣寫無非成王敗寇而已。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