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開麥的“神曲女王”,為何一輪游出局?
2025年3月26日,《乘風2025》(浪姐6)首場公演播出后,“王蓉淘汰”以爆炸式熱度屠榜熱搜。這位46歲的初代唱跳天后,用全開麥的《免我蹉跎苦》驚艷全場,卻在投票環節以517分墊底慘遭淘汰。
這一結果不僅讓觀眾錯愕,更引發了一場關于內娛選秀規則與價值觀的激烈爭議。
1. 初舞臺救場:24小時極限備戰,卻成“工具人”
王蓉并非節目組原定嘉賓。她是在首期錄制前24小時臨時接到救場通知,頂替某位退賽藝人。盡管時間緊迫,她仍連夜改編成名曲《我不是黃蓉》,加入國風電子元素與戲腔轉音,甚至設計了高難度后空翻動作。
然而,這段全開麥無修音的表演,最終被剪成僅20秒的拼盤片段,RAP段落與舞蹈solo被一刀切28。
更諷刺的是,節目組將王蓉彩排時指導隊友和聲、調試音響的細節全部刪除,反而放大她與陳德容的排練爭執,將其塑造成“強勢較真”的形象710。
2. 公演翻車:隊友劃水,賽制“連坐”下的犧牲品
一公舞臺,王蓉所在小組表演《免我蹉跎苦》。隊友陳德容因忘詞、動作僵硬導致團隊整體表現崩盤,最終得分墊底。
盡管王蓉個人表現無懈可擊(包括精準的高音與絲滑的動作),卻因“團隊連坐制”成為首位淘汰者。
更令觀眾憤怒的是,節目組對陳德容的失誤進行了“溫情包裝”——忘詞被剪成“努力溝通”的畫面,而王蓉的淘汰感言僅剩寥寥數秒。網友調侃:“芒果臺不是在淘汰姐姐,而是在削減自己的收視率!”
央視六連錘:國家級媒體的“打臉爽劇”
王蓉淘汰事件發酵72小時內,央視文藝頻道罕見連發6條視頻力挺,包括聯合國獻唱片段、《爸爸媽媽》清唱版等珍貴內容,標題直指核心:“實力不該被埋沒”“好作品經得起時間考驗”。
1. 撕開修音遮羞布:全開麥的“行為藝術”
央視發布的王蓉舞臺直拍中,喘息聲、腳步聲甚至風聲均清晰可辨,被網友稱為“修音師下崗現場”。對比其他選手的“修音戰士”式表演,王蓉的“無墊音教科書”如同一記重錘,砸向內娛選秀的虛假繁榮。
2. 20萬出場費VS百萬咖位
據爆料,王蓉的出場費僅20萬元,在30位姐姐中墊底,而流量選手如吳宣儀等人報酬超百萬。
節目組為保話題熱度,將她的投票入口埋藏在贊助商頁面第三屏,鏡頭量不足其他選手的1/3。
內娛選秀的“三重原罪”
王蓉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內娛生態長期畸形的縮影。
1. 剪輯霸權
節目組通過惡意剪輯弱化實力派的高光時刻,放大爭議橋段。王蓉的初舞臺被剪碎,而陳德容的“瓊瑤式淚眼”卻獲得完整故事線。這種“七分真三分演”的手法,本質是為流量服務。
2. 賽制不公
“團隊連坐制”看似考驗協作,實則為資本操縱留足空間。網友計算發現,若按個人表現評分,王蓉本應晉級,但節目組為保陳德容的“情懷價值”,強行犧牲實力派。
3. 商業邏輯
王蓉的國民度集中在80、90后群體,與節目主力投票的年輕世代存在代際斷層。相比之下,陳德容因瓊瑤劇積累的中老年觀眾基礎,成為節目組眼中“更安全”的話題工具。
民意覺醒
事件發酵后,網友發起“復活王蓉”聯名投票,短短三天突破30萬人簽名。她的初舞臺直拍在B站播放量破千萬,經典歌曲重回音樂榜單TOP10。央視的聲援與民意的沸騰,形成對資本的雙重暴擊。
1. 從“流量游戲”到“實力競技”?
央視為王蓉定制音樂紀錄片、將其作品收入“時代金曲典藏”等舉措,被視為官方對行業亂象的糾偏信號。業內人士分析,這或推動內娛從“修音假唱”向“真舞臺”轉型。
2. 拒絕工業糖精,呼喚真實力量
年輕網友在超話中寫道:“我們并非無法欣賞實力,而是你們總用工業糖精糊弄我們。”這種對“真實”的渴求,正在重塑娛樂市場的價值標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