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副國務卿紐蘭訪問菲律賓時拋出的5億美元軍援承諾,在南海攪起陣陣漣漪。仔細推敲這份"大禮包",卻處處透著蹊蹺——所謂援助既沒明確撥款時間表,也未說明具體用途,倒像是張精心設計的戰略期票。
細數美國近年對外軍援套路,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操作早有先例。去年承諾給烏克蘭的610億美元援助,實際到賬周期長達9個月;對臺軍售積壓訂單更超過190億美元。如今這5億美元承諾,更像是綁住菲律賓的"戰略訂金",用空頭支票換取軍事準入的實質利益。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軍援宣布次日,美軍"吉福茲"號瀕海戰斗艦便停靠蘇比克灣,距中國黃巖島僅200公里。這種"承諾換存在"的連環招,暴露出美國南海戰略的核心邏輯:用最小成本維持地區影響力,讓盟友承擔戰略風險。
菲律賓軍方內部人士透露,美方所謂的軍事升級項目,多數需要菲方先行墊資采購美國裝備。這種"借錢買槍"的模式,已讓菲律賓背負14.2億美元軍購債務。與其說是援助,不如說是捆綁銷售的商業策略。
分析美國2024年對外軍援預算可見,承諾給菲律賓的金額僅占其亞太軍費總額的3%,卻成功撬動南海緊張局勢升級。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操作,正是美國維持地區存在感的典型手段。但面對越來越精明的地區國家,這套空手套白狼的把戲還能奏效多久,恐怕要打個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