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全球貿易格局中,特朗普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引發了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這一政策看似新穎,實則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其背后的思想邏輯可追溯至數百年前的重商主義時代。
從歷史的眼光審視,特朗普的對等關稅、貿易戰以及控制海洋等一系列舉措,與當年英國人的策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特朗普及其核心團隊的思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被視為21世紀的重商主義。
要深入理解關稅的本質和意義,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向歷史深處。在經濟思想發展的長河中,威廉·配第的《賦稅論》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威廉·配第是盎格魯-撒克遜思想體系中,最早明確提出關稅概念的先驅之一。
《賦稅論》創作于17世紀中葉,彼時英國正與荷蘭激烈爭奪海洋霸權。書中,威廉·配第對關稅的起源和邏輯進行了深刻剖析。他通過追溯英國歷史,探究了關稅最初出現的原因。
在他看來,關稅起源于英國王室對航海貿易的一種保險機制。當時,海洋貿易充滿風險,商人們在海上可能遭遇海盜打劫、海難等意外情況。
為了保障海洋貿易的順利進行,英國王室承諾,若商人在貿易過程中遭受損失,王室將給予一定賠償。而作為交換,海洋貿易商人需要向政府交納關稅。這一邏輯的核心,是通過王室的保障來促進英國海洋貿易的繁榮。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英國經濟的發展,關稅的含義逐漸發生了轉變。其目的從最初單純確保海洋貿易的興盛,演變為保障海洋貿易的核心內容——商品制造。當時,英國的制造業開始崛起,特別是毛紡織工業,成為英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為了確保英國的優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始終占據領先地位,關稅的作用愈發凸顯。
關稅政策的目標變得十分明確:
一方面,要確保英國產品所使用的原材料價格低廉,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
另一方面,要讓英國的核心產品在質量和性能上具有碾壓對手的優勢,使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同時,通過關稅手段,為競爭對手營造不利的市場環境,使其無法廉價獲得原材料,也難以進入英國市場參與競爭。
以英國毛紡織工業為例,為了維持其在歐洲貿易中的絕對優勢地位,英國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性的關稅措施。比如,英國限制漂洗羊毛所需的白色土壤出口。這種白色土壤具有堿性,是漂洗羊毛的關鍵材料,如同肥皂一般,能迅速將羊毛清洗干凈。
英國限制白土出口,主要目的就是讓荷蘭等競爭對手無法獲得這一關鍵原材料,從而提高其生產成本,削弱其在毛紡織領域與英國競爭的能力。
此外,在進口其他國家的毛紡織產品時,英國會大幅提高關稅,使外國產品在英國市場上價格高昂,失去競爭力,難以銷售。而在出口本國毛紡織產品到法國市場時,英國則會巧妙調控關稅,使產品價格在法國市場上保持足夠高的水平,既能保證利潤,又不會高到讓法國人轉而向意大利等其他國家進口毛紡織產品。威廉·配第在17世紀就將關稅背后的這種復雜邏輯闡述得極為透徹。
時光流轉至現代,特朗普所推行的關稅政策,與當年英國的做法如出一轍。如今,美國在芯片、制藥、汽車、飛機、軍工、能源、木材、原材料以及農產品等諸多領域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特朗普的關稅設計,正是借鑒了英國當年的經驗,試圖通過各種手段限制外國競爭者在這些美國優勢產業領域的發展。他采用技術封鎖、經濟制裁等方式,阻止對手獲得生產相關產品的原材料和中間件。
例如,美國限制中國獲得光刻機、高端GPU以及高端芯片等,其目的就是要確保中國等競爭對手無法在這些美國占據優勢的領域對其構成挑戰。
在國際貿易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細分行業都占據優勢,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大衛·李嘉圖早就指出,如果一個國家所有東西都是優勢產業,那就不需要貿易,也無法進行貿易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對等關稅談判中,這些長短處就成為了重要的杠桿和籌碼。
特朗普政府會利用關稅與其他國家進行置換和談判,但其核心目的始終是確保美國在優勢產業領域沒有競爭對手,維持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先地位。這種做法的核心原理,早在17世紀就被威廉·配第闡述得淋漓盡致。
從歷史的長河中審視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重商主義思想的延續和演變。盡管時代發生了巨大變遷,但經濟利益的爭奪和對優勢產業的保護,始終是各國制定貿易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特朗普的政策,是對歷史經驗的一種借鑒和運用,只不過在現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其影響和后果更加復雜和深遠。
文本來源 @宋鴻兵觀天下 的視頻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