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夜跑時,腦子里瞬間閃出一句詩“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童年死記硬背的古詩詞,終究會跨越感知與維度,在人生的某個階段,與作者產生只屬于當下的深度共鳴。
年少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那個陽光明媚的少年天才,曾高朋滿座、敬亭論道,帶著對世俗規則的冷笑高呼“天子呼來不上船”,但在人到中年,賜金放還后,也會陷入憤懣迷疏,在自我掙扎中自我寬慰。
這又何嘗不是當下的自己呢?
踏過了多少歧路,也始終沒有看清何去何從,關關難過關關過、天天有本難念的經,但依然事事不能順遂,處處都是障礙。
更讓人震悚的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已經又一次踏上了歧路。
長沙見面會
上次在長沙的一場讀者見面會上,我給自己的標簽寫了“間歇創業者”,講到這里的時候,下面很多人不自覺的笑了,大家聽慣了“連續創業者”,第一次聽到有人介紹自己是“間歇創業者”,一時間有點轉不過彎來了。
事實上,創業就是歧路啊,間歇創業,更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歧路。
與其留在那里無法離開的揶揄和失意里,被困在日復一日艱難而無望的歲月中,不如再撞一次南墻啊。
中午跟一個朋友聊天,感覺他從言談舉止到行為動作,都充滿了慣性順從,整個人習慣了順從、討好,以及認慫,我能從語氣里感覺到,那不是謙卑和禮貌,而是長期工作氛圍中不自覺沾染上的低媚氣息。
原來乙方做久了,整個人會卑微不堪。
這不是人格矮化,而是長期陷入被選擇、被挑剔,被評價、被修改的職業慣性中產生的自我枷鎖。
仔細想想,這不就是“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嘛。
此刻,讀書的意義瞬間具象化了。
詩詞是我們與古人的暗號,當某個瞬間與現實嚴絲合縫時,我們便重逢了。
這或許就是文化的慈悲——提前為你的情緒備好了容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