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紀出生于1905年,河北省高邑縣人,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早年時期,韓振紀主要在家鄉(xiāng)一帶讀書,曾考入高邑縣立高小、直隸甲種工業(yè)學校機械科以及保定陸軍講武堂學習。從保定陸軍講武堂畢業(yè)之后,韓振紀陸續(xù)前往陜西以及河南從軍,并成為馮玉祥西北軍第2集團軍總司令部的一名科員。
1930年,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馮玉祥戰(zhàn)敗下野在這之后,他的部隊被蔣介石收編,韓振紀也被編入國民黨的26路軍,并被派到江西進攻紅軍。26路軍是一支雜牌軍,在江西期間,遭遇很多挫折,尤其是九一八事變之后,抗日救國成為社會主流,在這種背景下,1931年年底,26路軍在董振堂、季振同等人的帶領下加入了紅軍。
在加入紅軍之前,韓振紀擔任了26路軍總指揮部參謀,同時,他也為26路軍加入紅軍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加入紅軍之后,韓振紀被編入紅五軍團,擔任了紅五軍團第14軍偵察科長及第13軍參謀處長、副參謀長等職務,隨部參加了中央蘇區(qū)的反“圍剿”作戰(zhàn),并在1933年加入了我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韓振紀參加了長征。長征期間,韓振紀參加了奪取婁山關、激戰(zhàn)青杠坡、保障遵義會議順利進行、四渡赤水等作戰(zhàn),保衛(wèi)了紅軍的領導機關。1935年10月,韓振紀隨部到達陜北,此后他進入抗日紅軍大學以及抗日軍政大學擔任軍事教員。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韓振紀擔任了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7團副團長、政委,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zhàn)役。1938年夏天,他轉戰(zhàn)晉東南地區(qū),參加了太行山區(qū)的反“掃蕩”。1940年,八路軍第二縱隊成立后,韓振紀擔任了參謀長,不久后,他率第二縱隊前往豫皖蘇邊區(qū),參加了華中地區(qū)的反“掃蕩”作戰(zhàn)。
八路軍第二縱隊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后,韓振紀隨部挺進皖東北地區(qū),參加了皖東北根據地的建設。皖南事變后,韓振紀進入新四軍,擔任了新四軍第二師參謀長等職務,參與指揮了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反“掃蕩”以及反頑斗爭,壯大了抗日武裝力量,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抗戰(zhàn)勝利后,韓振紀挺進東北,投身解放東北的戰(zhàn)斗當中。在東北期間,韓振紀主要負責軍工工作,他領導軍工部一邊摸索,一邊試驗總結,為進行較大規(guī)模軍工生產并使生產管理系統(tǒng)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支援了前線的戰(zhàn)斗,促進了東北的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韓振紀擔任了重工業(yè)部機器局局長、總后勤部汽車拖拉機管理部部長等職務,1955年,他被調到外交部門,擔任了駐蘇聯(lián)大使館武官。也是這一年,韓振紀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開國中將。
1959年,韓振紀返回國內,擔任了總后勤部軍械部部長,期間,他在領導加強軍械裝備的研究、生產、供應、保障、管理、倉庫建設及軍械物資籌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對我軍裝備的建設與發(fā)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1966年開始的那段特殊歷史時期中,韓振紀也受到沖擊,受到不公正待遇。雖然身處逆境,但他始終保持著一個黨員的錚錚鐵骨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計較個人得失。1970年,韓振紀先后被“疏散”到泰安、西安,1974年,他受邀返回北京,1975年,韓振紀因病去世,享年70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