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18日,我軍有82名指戰員在劉老莊阻擊日偽軍,掩護群眾轉移。他們以少對多,面對敵人1600多人以上的兵力,成功掩護了大部隊和群眾,為大家爭取了轉移的時間,他們最后全體犧牲,壯烈殉國。
他們的連部通信員在火線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在黨最需要的時候,我將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黨和人民,決不給我們黨丟臉,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
他們就是著名的劉老莊82烈士!
下面是該連指導員李云鵬的一封家書。
父母親大人鑒:
自兒離家已經年余,記得曾在本年四月間,于泗縣鄭集寄家信一封,不知大人收到否?回音否?如家音回報,可惜我也不能等收了,我已離開此地轉入本省淮陰了。不知大人身體近來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樣?更不知當地情形如何?兒在外甚為惦念之。兒在外身體很好,生活也很好,現在的我比以前粗壯而高大了,請大人不要為念。兒還在這里工作,工作也非常忙碌。此信至家不過慰問而已。兒現在心目中所最掛念者,以我年老悲慈之祖母。兒離家時,祖母曾染重疾,不知大人的病痊愈了否?身體健康否?不知祖母飲食起居怎樣?兒心中非常掛念。希二大人將我之情況講給他聽,以免大人之懸念。未報此恩反而離家,是我之罪過也。待風息波靜,凱然而歸,全家團聚,以報此恩。兒現已將“亞光”改為"云鵬”,請父指教之。現因時間之短促,不能再敘。
祝身體健康
兒云鵬上
七月四日
1943年3月,為掩護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轉移,新四軍3師7旅19團2營4連主動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阻擊日寇。
4連先后打退敵多次沖鋒,最后彈盡援絕,指導員李云鵬、連長白思才等全連82人全部犧牲。戰后,新四軍第3師命名4連為“劉老莊連”。
82名烈士中,指導員李云鵬是唯一留下家書的人。
劉老莊82烈士英勇事跡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將士浴血奮戰、壯烈殉國的英雄壯舉,被譽為“抗戰史上最悲壯的戰斗之一”。
事件時間:1943年3月18日。
地點:當時的蘇北抗日根據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鄉。
我軍參戰部隊:新四軍第3師7旅19團2營4連(共82人) 就是因為在經過之前的戰斗,我軍四連只剩了82名指戰員,需要抵擋如此兇殘的敵人,為大部隊和群眾爭得轉移的時機。這82名同志手里最好的武器只有一挺重機槍和三挺輕機槍。雙方的火力不能說只用懸殊來形容,那是天差地別!
敵方兵力:日軍第17師團一部及偽軍共1000余人(日軍1000多人,偽軍600多人),配備騎兵、重炮等裝備。
戰斗經過非常艱苦,非常慘烈。
1. 掩護群眾轉移:
1943年春,日軍對蘇北抗日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新四軍4連奉命在劉老莊阻擊日軍,為當地黨政機關和群眾爭取轉移時間。
2. 血戰一晝夜:
從當時的情況來說,4連要更好地保存自己,更多地殺傷敵人,最好是進駐劉老莊,以房屋、院墻等有利地形作掩護,據村固守。但指戰員們考慮到村內還有不少沒來得及撤離的群眾,戰場擺在村內,傷亡最多的還是老百姓。因此,連隊堅持把陣地選在村外的交通溝一線,這也是我軍愛民的體現。
英勇的4連82名官兵在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云鵬率領下,依托交通壕與日軍激戰。面對兵力、火力懸殊的絕境,戰士們擊退日軍5次沖鋒,斃傷敵軍170余人,摧毀日軍火炮數門。
根據侵華日軍史料的記載,日軍仗著人數和火力優勢發起強攻,之后遭到4連指戰員的迎頭痛擊,日軍第9中隊中隊長船越大尉被當場擊斃!
在沒有彈藥的時候,我們就從敵人的尸體上取下彈藥,但是這也是不夠用的!
我軍與日軍決一死戰,刺刀捅彎了,就用槍托砸,用石頭和鐵鍬……
4連一共打退了日軍的5次進攻,兇狠的敵人見久攻不下,就改變戰術選擇,他們有極大的火力優勢。較遠距離,重新配備火力以機槍大炮集中射擊……
3. 全員壯烈犧牲:
這個時候掩護大部隊和黨政機關群眾的任務已經完成,我們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可是也只剩下20多人了。
白思才下了最后的命令,把余下的子彈集中給重機槍使用,輕機槍全部拆散。步槍卸下槍栓,裝上刺刀,準備肉搏戰,并將機密文件和報刊全部銷毀……
最后敵人再來進行大規模進攻的時候,同志們戰至彈盡援絕,他們直接開始白刃戰和肉搏,最終全體壯烈殉國,無一人被俘或投降。在紀念館中,現在還陳列著折彎了的鋼槍!
日軍的17師團的師團長川島龜縮在他的指揮部,等到一切都安靜下來的時候,他以為用了很大力氣打敗了一支我軍的精銳部隊,他很自鳴得意,想去打掃戰場,看看有什么我軍留下的有價值的東西,可是清點之后,令他目瞪口呆,原來把他的精銳部隊打成這樣的只有我們的八十二人……
后來,當時的偽政府淮海省省長漢奸郝鵬舉還給日軍表忠心,勸告他們以后不要四面合圍共軍,以免得不償失……
根據資料講,當晚19團2營3連連長霍繼光率領部隊前往劉老莊,收斂并埋葬4連戰士的遺體。這一天,成為了霍繼光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在陣地上,硝煙尚未完全散去,四處散落著被毀壞的槍支,英勇的我軍烈士們還保持著戰斗的姿勢。許多戰士與日本侵略者在搏斗中犧牲了,根本就分不開。4連原本犧牲了82名戰士,但最終收葬的遺體卻是84具,因為有兩名戰士與敵人緊緊相擁,實在無法分開,只能將他們一同下葬。在打掃戰場時,他們發現還有一名戰士幸存。然而,這名24歲的戰士傷勢極為嚴重,身上有三處彈孔,十幾處刺刀傷痕,右臂也被炸斷。他斷斷續續地講述了那場慘烈的戰斗后,還未來得及告知人們自己的名字,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4連82名壯士全部捐軀的消息傳到了新四軍3師7旅,指戰員們無不深感悲痛。3月29日,19團在鄭潭口小學隆重召開追悼大會,深切悼念為國捐軀的戰友們。
劉老莊82名烈士的壯舉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歷史意義和精神遺產。
以少抗多:82名戰士以簡陋武器阻擊千余日軍,展現了新四軍的頑強意志。
軍民情誼:戰斗為根據地群眾和機關轉移贏得寶貴時間,體現了人民軍隊的宗旨。
精神豐碑:82烈士的犧牲激勵了全國抗日士氣,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對英雄們,后世有有深深的緬懷和極高的評價。
領袖贊譽:
朱德總司令評價劉老莊戰斗是“我軍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毛澤東同志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高度贊揚82烈士。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則盛贊82壯士浴血劉老莊是“驚天地而泣鬼神的壯舉”,他還在《新四軍在華中》一文中說:“烈士們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勵來茲。”
重建“劉老莊連”:
新四軍3師黨委命名4連為“劉老莊連”,并將每年的3月18日定為“82烈士殉國紀念日”,同時命令以漣水獨立團2連全體指戰員為主體,組建新的4連。
因為僅剩的82名指戰員為了掩護大家壯烈犧牲,當時群眾們就選出了82名好青年補充到了隊伍里。戰后,新四軍第3師重建4連,命名為“劉老莊連”,此稱號延續至今(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2集團軍某連)。
時間流轉到新時代,當地人民永遠沒有忘記他們。劉老莊建有八十二烈士陵園、紀念碑和紀念館,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烈士中年齡最小的僅18歲,許多戰士沒有留下姓名。 到了新的時代,我們通過一些工作,逐漸幫烈士查清身份,這個工作還在繼續進行當中。
從戰斗之后第二天開始,當地群眾就給烈士們修了三丈高的土墳。但是在1946年被國民黨軍隊炸毀了。后來新的人民政府又重建烈士的陵園和紀念設施,作為永久的紀念。
《新華日報》1943年報道稱:“淮陰全境民眾,無不同聲哀悼,誓為復仇。”
2014年9月1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前夕,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劉老莊連”82烈士集體入選。
劉老莊82烈士用生命詮釋了“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其事跡永載史冊,至今仍是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重要教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