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丟,大家也可以在“事兒君看世界”找到我
關注起來,以后不“失聯”~
10年不花錢是種怎樣的體驗?
想知道這種感受,可以問問56歲的澳大利亞女子喬·內梅斯(Jo Nemeth)。
(喬·內梅斯)
2015年,內梅斯辭掉了原來的工作。
“當時我46歲,有一份好工作和一個我愛的伴侶,但我卻非常不快樂。”
“我對我們所處的經濟體系,還有我對他人和地球造成的傷害,感到越來越絕望,就算我嘗試以合乎道德的方式來購物?!?/p>
這時,內梅斯的父母(都是農民)送了她一本書,名叫《不花錢的人:一年的自由經濟生活》,講的是作者怎樣在英國不花錢生活了3年。
這種另類的生活方式讓她眼前一亮。
于是,她決定模仿“不花錢”的生活方式,徹底改變自己。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列出自己需要的東西。
“結果我發現,清單很短,因為我已經有鍋碗瓢盆和牙刷之類的東西,我發現我不需要太多東西就能過得很舒服?!?/p>
“然后我開始勾掉一些東西,想辦法既滿足我的需求,又不會有任何不好的影響?!?/p>
內梅斯把自己所有的錢給了18歲的女兒,注銷了銀行賬戶,從此10年沒再花過錢,沒買過新東西,也很少去商店。
她買的最后一樣東西是一個大塑料箱,用來裝她的書和2015年新年派對的食物。
(內梅斯)
現在,她單身,沒有自己的房子和任何財產,她沒領過福利金,沒有任何存款、貸款、捐助人或秘密的應急資金,是真正的“一無所有”。
剛開始過這種新生活時,她最關注的是食物,但這也是最容易滿足的,因為她會自己種菜,朋友們有吃不完的東西也會給她,所以她不太需要翻垃圾找吃的。
她不在乎保質期,會憑常識判斷食物壞沒壞,沒壞的就能吃。
(內梅斯自己種的食物)
第二個改變,是一種新的“禮物經濟”。
比如,每當她過生日或者圣誕節前,她都會找父母要一些很實用的禮物,像一袋5公斤的米或者一袋奶粉。
現在,她經常會要種子,因為可以自己種東西,給自己或社區鄰居吃。
付出不求任何回報,接受不擔任何義務,這就是她現在的原則。
“第二部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習慣。”
“這跟以物易物或交易很不一樣,它們是以金錢、交易的方式來考慮問題的:如果你給我那個,我就給你這個。”
“在早期,人們會說‘你來幫我做這個,我會給你這樣那樣的回報’,我會說‘不用,我只是在做這件事,你不用給我任何東西’?!?/p>
一段時間后,內梅斯發現,新的生活方式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按理說,她現在沒有工作,應該是最容易入不敷出、流浪街頭的人,但她從來不擔心自己沒地方住。
“其實,我現在比之前掙錢的時候更有安全感?!?/strong>
“因為縱觀人類歷史,真正的安全感總是來自社區生活,而我現在有時間去建立這種‘社會貨幣’?!?/p>
“去幫助別人,照顧生病的朋友或他們的孩子,幫他們打理花園?!?/strong>
“這是不花錢生活的一大好處?!?/strong>
(內梅斯在社區花園做志愿者)
最初3年,內梅斯先是住在一位朋友的農場里,用廢棄建材搭了一座小棚屋,做一些看房子的工作,后來又搬到另一個朋友的后院,住在院子里的一輛藍色小貨車里,過了一年沒有網的生活。
2018年,她搬進了好友莎朗·布羅迪(Sharon Brodie)的家,一直住到現在。
曾經,莎朗也是受到內梅斯幫助的人之一。
2016年圣誕節,是莎朗婚后第一次沒跟丈夫一起過,因為就在一個月前,她的丈夫突然去世了。
內梅斯聽說后趕來,陪她和兩個兒子過圣誕。
但莎朗一直沒緩過來:“我甚至不想活了,完全不想去商店、買禮物或者干這干那?!?/p>
圣誕前夜,莎朗突發奇想,她對內梅斯說,要把“一起翻垃圾箱”當禮物送給對方。
這是她們以前從沒做過的事,那天晚上,她們就瘋狂了一把。
“這件事給我很多啟發,我們在垃圾桶里找到的東西都是當地商家扔掉的,”莎朗說。
“我們把找到的美味食物帶回家,準備了圣誕大餐,還在家里擺了漂亮的鮮花,就像我丈夫送的禮物一樣?!?/strong>
“如果不是喬,我永遠不會想到這份禮物,這就是我對她的不花錢生活的看法?!?/p>
(內梅斯給社區捐贈的圖書和食物)
現在,莎朗的房子里住著三代人,包括她和她的男友、以及她的一個兒子,還有內梅斯、她的女兒女婿和他們的三個孩子。
內梅斯這位房客不用付房租,但要負責做飯、打掃衛生、洗衣、縫縫補補、打理菜園。
(內梅斯做飯)
她會種植亞熱帶蔬菜,這些植物比歐洲傳統蔬菜更可持續;
她沒有汽車,出行靠腳踏車、步行或搭便車;
她以前當過草藥師,什么病都拿“自然療法”治療。
(內梅斯的代步腳踏車)
她的眼鏡是別人用不著送給她的。
衣服也一樣,朋友們大掃除時,找出不穿的衣服,就會問她需不需要。
(內梅斯洗衣服)
比較麻煩的是消耗品。
因為不買東西,她只能自制肥皂和保質期相對更長的發酵食品;
刷牙的時候,她會撿別人用到最后的牙膏,從縫里死命擠出來一些,或者用自己種的蘆薈代替;
至于衛生紙,小便她用可以清洗的布來代替,大便則用她姐夫自己釀酒時用剩下的餐巾紙和紙巾。
“人們去餐館和咖啡館,會把沒用過的餐巾紙給我。”
(內梅斯洗衣服)
內梅斯覺得這樣既能節約家庭開支,又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我喜歡待在家里,我喜歡接受挑戰,不花錢但要滿足自身需求,就跟一場游戲一樣?!?/p>
(內梅斯種的菜)
對于她的另類生活方式,家人朋友們也慢慢理解了。
內梅斯的女兒說:“如果你把我媽媽在這所房子里做的事都換算成澳元,她付出的可能比我們交的房租都多?!?/p>
“但現在和她住在一起,我發現她的生活不只是不花錢,真的能看出自己做東西和買東西,對周圍的影響有啥不同?!?/p>
“比如,你在超市買東西比在慈善商店更便宜,我知道人們都想少花錢,但這些錢最后去哪了?”
好友莎朗也認同內梅斯對這個家的貢獻。
“我們的生活比大多數人簡單的多,但同時又感覺非常富足?!?/p>
“比如,我們現在不經常吃巧克力,但吃的時候,就像最近當地一家商店關門,免費送了一些庫存的巧克力給我們吃時,就像一種榮幸?!?/strong>
(內梅斯)
內梅斯說,她并不反對金錢,所以今年當她發現要看牙醫時,她找到了一種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賺錢方式。
“我打算教人們如何制作豆腐或蘋果醋,分享我的技能。”
“后來一位朋友建議我發起一項眾籌,來籌集牙科資金,并把這些制作課程當做回禮,我就這樣做了。”
她也不抵觸科技,她有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都是朋友送的禮物),但沒辦手機套餐或SIM卡。
她用家里的wifi網打電話、發信息和電子郵件,還會用臉書,主要是看“什么都不賣”社群,還有宣傳她做志愿者的社區花園。
(內梅斯從“什么都不賣”社群弄到的生活物資)
即使現在的生活已經很簡單了,但內梅斯還不算滿意,仍然想更加回歸本真。
她用回收的建材在后院蓋了一座小房子,打算以后在那里睡覺,晚上在燭光下看書。
“房子很小,只夠放一張單人床,空間只夠人站著,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p>
“但我想跟現實世界、跟鳥兒、星星、太陽和雨水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住在大房子里,我感覺自己與世隔絕?!?/p>
“滿月剛過,我差點兒就錯過了。”
(內梅斯)
對于內梅斯的選擇,好友莎朗很理解,也覺得她的方式有一定的道理。
“我覺得她是一位開拓者,她采取這種激進的立場來強調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我真的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所有人都要像她一樣生活——更簡單地活著,吃當地種的東西,自己動手做東西,互幫互助。”
內梅斯雖然口袋空空,但她現在非??鞓罚@大概就是她真正追求的吧......
ref: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25/feb/01/meet-the-woman-who-lives-without-money-i-feel-more-secure-than-when-i-was-earning
https://www.mirror.co.uk/money/personal-finance/i-gave-up-money-2015-349719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