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電動汽車出事了,三個年輕的生命死于車內。
一個正常的社會,大概是這樣一個反應。首先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家屬的慰問。其次,把事故橫向縱向地解剖了,分條縷析,一一向公眾道來。可以是警示,也可以是科普。只有把事情剖明白了,我們才能在這一悲痛事件中,找尋到一點社會價值。
比如,整場事故駕駛員有什么責任,是否犯了致命的錯,比如夜間行車就不能完全信任智能駕駛系統。道路監管部門有沒有問題,路標警示是不是到位了,如沒有,錯了要改。車企在車輛設計中,是否存在漏洞或不足,比如智能駕駛系統為何沒有及時減速,電池包燃火是怎么回事,車門打不開是不是在代碼設計中,就缺了幾行“緊急事故啟動冗余代碼”開鎖的功能?
如果真有漏洞,或者懷疑有問題,車企就要立刻停止在售的同款車,做出整改。
這是我覺得一個正常的社會,正常的企業,應該在悲劇發生后,肌肉記憶一般的迅速反應。你即使反應不過來,態度和行為也要朝這個方向。
對,那只是我覺得。
現實是什么呢?
現實是4月1日晚10時許,雷總在微博發表對死者家屬慰問后。網上的輿論和評論一股腦兒地向著小米,心疼雷軍大寶寶,老實人軍兒。
這里有兩點,讓人特別不適。
第一,小米和雷總對輿論的評控做得實在有點過頭。你微博表態下面,但凡也放幾條正常人的發言。既然造車研發的錢省了,公關的錢,就別省了。請個有人樣的團隊吧。
這水軍請的。
第二,那些心疼雷軍寶寶的,真的是對上位者充滿了滿腔柔情。一個平頭百姓,審視規則時,最好不要代入上位者的傲慢。爭取權益時,不要代入下位者的卑微。即便經過了那三年的洗禮,很多人至今不明白這個道理。平頭百姓“惡猜公權,善待私權”,保護的不是別人,是自己。
按理說,這么嚴重的事情,民間應該呼吁調查記者的出場,新聞媒體的介入。小米SU7也面市一年了,市面還這么多人開同款車呢。但諷刺意味的是,當經濟觀察報記者李微敖給雷軍打電話,邀約采訪。結果采訪沒約上,評論區卻炸了鍋。
緊接著,小米新一輪的公關是“雷軍曾多次強調智駕不要脫手方向盤”。
真的是服了這種公關方式。駕駛員有駕駛員的責任,車輛有車輛的問題。智駕系統在低光環境靠攝像頭飆到了110多的時速,這個不用解釋和排查一下嗎?電池包怎么燃了,車門為啥打不開。
去排查和剖析,而不是用一件事掩蓋另一件。這是對消費者最起碼的智商尊重。一個產品設計者,有為消費者解釋產品安全設計的義務,這是商業倫理,也是社會責任。
車的問題,人的問題,是兩個問題,不是說人有責任,車的設計責任就不能探討了。
我曾問過一個行業內的朋友,為何國產的電動車性價比這么高?他說,主要有兩點,一是燒錢補貼,很多車是虧錢賣的。二是能省則省。比如汽車行業有個10萬次安全測試。像沃爾沃、寶馬、大眾這些老品牌,它就老老實實地每一項都去做了這個安全測試,用時間打磨,用產品迭代,把安全系數做足了。再比如,在汽車制造業,還有個術語,叫安全冗余。是指在系統、設備或流程等設計中額外增加的,用于保障安全及可靠性的“備份”。比如一旦緊急情況車門落鎖,是不是有多余的幾行代碼,捕捉這個信息,讓車門啟動開鎖模式,為駕駛員留出逃生的希望。
這些細節,日常你去挑選車子,或者使用車子,是體會不到它用處的,但是一旦有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出車禍了,它的“老老實實”和“多留心一分”就能保人命。無論軟件硬件,安全性都是花錢花時間打磨出來的。
一個新行業,急于冒進,急于推新,都可以理解。但那個“百萬分之一”的安全問題,是要嚴肅直面的。背后是人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