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凌晨4時50分,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氣溫剛過0℃,夜色還未褪去。
來自固原市二中、弘文中學以及寧夏全區各地共計2300多名師生卻早已整齊列隊,準備從學校出發,徒步赴彭陽縣任山河烈士陵園開展清明節祭掃活動。
路途崎嶇,往返共有108里路,這些05后、10后在清明節前夕踏上了屬于自己的“新長征路”,去完成一個堅守了30年的約定。
凌晨出發,翻山越嶺
2300名師生徒步108里祭英烈
清冷的晨風中,徒步隊伍像一條蜿蜒的長龍,在黃土高原的溝峁起伏中前行。2300多名師生走過三里鋪,行經青石峽水庫,翻越黃峁山,到達古城鎮,最終來到位于彭陽縣的任山河烈士陵園,后原路返回。
國際田聯認證的全程馬拉松是42.1公里,而這段“新長征路”全長27公里,往返52公里,也就是108里路。馬拉松比賽在平坦道路上進行,而徒步的師生需要翻山越嶺、爬坡過坎。
為確保安全,固原市提前進入“任山河時間”:學生們在校內加緊體能訓練,學校聯合家委會查看沿途路況、排除隱患,交警全程開道,醫院全線保障,藍天救援隊、義工等單位均參與其中,愛心企業補給物資……
有的學生崴了腳,打著繃帶也要繼續前行;有的父女、母女齊上陣;還有一位男孩,在去年的徒步活動中突發哮喘,沒能走完全程,今年選擇再次挑戰,不留遺憾。
經過5個小時的長途跋涉,上午11點,隊伍安全到達任山河烈士陵園。學生攥緊手中的白菊,擦去墓碑上的積塵,排隊向烈士鞠躬獻花。
六盤山腳下的固原市是革命老區,“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革命精神就誕生于此。76年前,1949年7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19兵團64軍在任山河一帶打響解放寧夏的第一戰,364名指戰員壯烈犧牲,長眠于此,其中154名烈士甚至沒留下姓名。
有的無名烈士與學生年紀相仿,這種傷痛共情有傳統課堂難以企及的震撼,參與活動的學生感慨萬千:
“那年你14歲,花朵一樣的年齡。你那稚氣的面龐,承載起苦難。今年我也14歲,我站在你的墓碑前,心頭一陣陣猛烈的震顫……”
“你的14歲是槍林彈雨,我的14歲卻為朋友間的矛盾流淚。”
……4月3日晚上8點,師生隊伍歸來。家長拉起橫幅,人們走出家門圍在路旁迎接師生凱旋。這不只是一場祭奠,而是一座城市的“大思政課”。
1995年清明節前,固原二中初一年級(后初中部剝離成立弘文中學)6個班372名學生踏上征程。除少數生病體力不支的學生在返程最后5公里坐車外,絕大部分同學走完全程。自此,作為一項清明節前的特殊實踐課,“百里壯行任山河”在這兩所學校傳承了下來。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至今已堅持了30年,共有3萬多名學生在致敬英雄中傳承紅色基因。
30年來,無數少年在這里完成了一堂“青春必修課”,也留下了自己年輕的足跡和嘹亮的歌聲。那些曾走過任山河的孩子已成為中流砥柱,有的在關鍵崗位貢獻科技力量,有的成為教師、警察,又一次回到隊伍里守護當年的自己。
對于這堂“行走的思政課”,專家表示……
一是體現在真實的情感體驗。當學生們在凌晨寒風中踏出第一步,腳底逐漸磨出水泡,雙腿開始酸痛顫抖,這種切膚的生理體驗轉化為對"長征精神"的具象化理解,身體參與的真實體驗和內心共鳴遠非數字技術模擬的戰場場景能夠提供;
二是體現在震撼的集體儀式感。凌晨四點的校園、晨霧中的山道、烈士墓前的默哀,這些時空要素共同建構成莊嚴的教育劇場,2300人同步完成108里征程,個體的渺小感消融在群體儀式中,紅色基因的傳遞超越了知識灌輸,升華為生命共同體的精神共振。這種內心的震撼和情感的沖擊遠非教室投影儀能夠呈現。
這堂“行走的思政課”作為一項具有深刻教育內涵的綜合性實踐,在青少年價值觀培育方面也發揮著獨特而深遠的作用:
一是意義感的認知重構。凌晨出發、長途跋涉、體力透支——這些刻意設計的“艱難性”并非折磨,而是將抽象的革命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生存體驗。當青少年在肌肉酸痛中觸摸到“108里”與“烈士犧牲”之間的隱喻關聯,實際上完成了對歷史苦難的意義重構,奉獻、堅韌等價值觀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內化為應對人生挑戰的心理資源。
二是共同體責任的意識培育。2300人集體行進中,體弱者被攙扶、物資共享、口號共振的場景,青少年在相互依存中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天然生成了一種“命運共同體”的微觀社會模型,責任感誕生于“被需要”的真實情境。
郅庭瑾表示,這項活動的持久生命力,本質上源于它成功破解了傳統教育中的一個終極命題:如何讓價值觀穿越代際更迭而精神底色不褪?它沒有依賴強制性的制度約束,而是通過創造“痛感與使命交織的體驗”“可觸摸的歷史對話”“持續生長的集體記憶”,讓紅色基因的傳承從政治命題轉化為自覺的行動踐行和精神需求。當一代代青少年在烈士墓碑前獻上自己用腳步丈量過的敬意時,他們真正繼承的不僅是歷史,更是一種將個體生命融入時代長河的能力。這種能力,正是文明延續最根本的密碼。
此外,她還提出,在加強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中,寧夏固原的徒步祭掃活動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實踐范本。這類活動的深化拓展可按照課程化、系統化、融合化為原則,與學科(或課程)關聯并跨越學科邊界,與學段(或年齡)特征適應又打破學段壁壘,與校園(或課堂)結合又超越學校時空限度,構建全鏈條、常態化的育人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