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了多部新片。
其中一部,尤其引人關注。
預售票房遙遙領跑,刷新近三年清明檔國產片預售紀錄。
改編自高人氣催淚短片。
張藝興領銜主演。
繼《孤注一擲》之后,又演逆境求生的詐騙團伙受害者。
這次角色挑戰更大,還是一個聽障人士、單親父親。
點映期間,很多人都說看哭了。
盛贊張藝興「影帝級演技」。
夸導演是「中國版枝裕和」。
真有這么好?
把魚叔整好奇了。
趕緊去看了片。
這就趁熱來測評一波——
《不說話的愛》
可以看出,張藝興確實下了不少功夫。
演一個聽障者,手語練得十分熟練。
但要說演技爆發,還是太勉強了。
畢竟,他要做的不僅僅是模仿聽障者,而是詮釋一個角色。
這個角色很復雜。
他是沒有住處,艱難求生存的聽障者。
也是一個被前妻拋棄的單親父親。
他明知前妻可以給女兒更好的生活,卻還是出于私心,撕破臉皮爭奪撫養權。
他想給予女兒最好的生活,但又在日常中依賴女兒。
拼盡全力,只能勉強滿足女兒的基本生活需求。
復雜情感交織下生出扭曲的欲念。
對金錢的急迫需求,逼他走上了犯罪道路。
可惜,如此復雜角色,張藝興只演出善良、單純這一面。
片中,他大多時候只是在憨笑。
雖然電影里有說明,聽障群體面對其他人總會掛著微笑。
但我們都知道,這種笑不單單出于人性的良善,也是迫于生存環境下的習慣性反應。
那是面對未知,率先表達友善的方式。
也是自我保護的面具,掩飾著弱勢者的卑怯和不安。
更何況,這種說法本身也并不完全真實。
魚叔看過很多關于聽障人士的電影。
微笑,并不是他們所有人的共性。
恰恰相反的是,很多聽障人士因為與外界溝通困難,常常在陌生環境感到恐慌與不安。
像《惠子,凝視》的女主,周圍人都叫她「笑一笑」,她卻茫然不知所措。
還有奧斯卡最佳影片《健聽女孩》。
聽障人士在與人交流時,會更加集中注意力,觀察分析別人的身體語言。
不會輕易露出微笑,而是會附和氣氛做出反應。
如果是生活更加底層的聾啞人士,像《漫長的季節》里的傅衛軍。
則會因為生存所迫,常常表現出一種狠勁,作為自己的武裝。
而《不說話的愛》里的聾人男主,顯然也是經歷過社會的許多磨難,和殘酷的感情創傷,至今仍在生存線上掙扎。
內心必然是背負著巨大壓力的。
可是,這一本該貫穿始終的深層情緒,完全沒能表現出來。
給人感覺是,男主生來就是如此天真稚氣。
突兀的是,在一些特定情節,又會猛然換一張面孔。
比如,和前妻聊撫養權時,突然躁狂。
被警察逮捕時,突然發狠。
被詐騙團伙引誘時,瞬間拋卻道德準則,徹底黑化。
角色前后情緒沒有遞進感,完全割裂。
展現善良,不是只能憨笑。
表現陰暗面,不代表就要「白切黑」,
比如《富都青年》中,吳慷仁演的聽障者,同樣是在生存線掙扎的底層小人物,同樣是不幸卷入刑事案件的善良人。
他的演繹,更加具有連貫性和層次感。
和不熟悉的人交談時,手語更清晰、拘謹。
也會不時露出微笑,帶有種謙卑而禮貌的討好感。
與弟弟交談時,他的手語更流暢,也更隨意一些。
帶著哥哥的擔憂和責任感。
在獄中情緒失控的戲,他的手勢變得激烈,甚至有極強的攻擊性。
眼神經歷從驚恐、憤怒到絕望的漸變。
和之前的沉默形成巨大對比,能看出他是長期被邊緣化后,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后的爆發。
但宣泄完后,他又回到了之前的淡然,他明白說再多也改變不了什么。
當然,和吳慷仁對比有點欺負人。
但,就算是對比本片,或是原版短片中的其他聽障演員,張藝興也不算出彩。
他們的最大特點反而是:看不出是聽障者,很難賦予其確定的標簽。
再反觀張藝興的表演,更像在特定場合演出特定情緒。
每一幕的情緒,都給得如此用力、夸張。
很多時候,不像是演戲,更像是舞臺表演。
除了演技被高估,電影本身也有很大問題。
情節設定強沖突,轉折突兀。
一邊強化善良、溫柔的父親形象,一邊又讓他心甘情愿走上騙保賺錢的道路。
不顧生命危險,不顧法律后果,一次次故意撞車。
僅僅是因為想與前妻爭奪女兒撫養權。
可他明知前妻并非惡人,也愛女兒,甚至有更好的物質條件。
何況,他和前妻一早就商量好了,到了女兒上學時就讓前妻帶女兒。
突然間,對女兒占有欲如此之強。
片中解釋是強大的愛意,他舍不得離開女兒,而且找工作時還需要女兒幫忙溝通。
于是,就不顧性命去犯罪?
整個邏輯完全說不通,也缺乏更多細節支撐。
結尾更是浮夸。
男主被抓后,遭人威脅,多認了不屬于自己的罪,
結果法庭上,女兒崩潰大哭,說父親不是這樣的人。
讓一名女反派被觸動,現場翻供,讓男主罪責減輕。
毫無邏輯,強行催淚。
此外,影片首尾穿插了女兒成年后的戲,類似《7號房的禮物》中的情節。
成年后的女兒成為法律工作者,幫助和她父親一樣的受害者。
影片選擇用大段直白說教呼吁人們反歧視,情感表達相當生硬。
幾乎全員都是工具人。
比如母親角色,只在需要制造矛盾時登場。
反派角色完全臉譜化,本該帶出「聽障群體極易成為詐騙受害者」這一社會問題。
但片中,他們只提出高薪水,不遮掩犯罪事實,就讓男主上鉤,幾乎談不上被誘騙了。
男主成長線被簡化為:從艱難求生的溫情父親,到為生存誤入歧途,最后用愛洗白。
缺乏真正的內在成長,僅靠被動的劇情推動變化。
就業困境、教育資源不平等、醫療負擔等足以反映社會結構影響的關鍵信息都被一筆帶過。
全片重心都放在了強戲劇性的犯罪戲和極度煽情的父女情。
到頭來,聽障群體的現實生態完全沒有體現。
影片中明明用了真實的聽障演員,卻將其當作背景板、工具人。
不是父女情深的見證者,就是父親誤入歧途的推手。
而聽障群體的具體生活困境,幾乎沒有多少展現。
而且,面對聽障群體的溝通困難,在當代社會,有手語翻譯、智能輔助設備、社會組織的支持。
但電影選擇最極端、最戲劇化的方式,讓6歲孩子成為橋梁,承擔父親與外界溝通的責任。
類似種種設置都更像是服務于廉價的戲劇沖突。
最后傳遞出來的只是殘障人士有多悲慘,有多善良,呼吁人們善待他們。
像一支溫情脈脈的公益廣告,不過是加深了固有刻板想象。
發現沒?
這幾年,越來越多年輕演員試圖靠「自毀形象」轉型。
挑戰一些被社會排斥在外的邊緣角色,或者殘障人士。
比如趙麗穎在《第二十條》中演聽障母親。
王俊凱在《刺猬》中演深受口吃困擾的少年。
易烊千璽在《小小的我》中演腦癱患者。
周冬雨在《陽臺上》中飾演智力低下的女孩,在《朝云暮雨》中演植物人。
雖然其中有真正轉型成功,留下高光角色的。
但總體而言,還是比較少。
很多都淪為噱頭,只在外形上突破。
表演卻生硬,用力過猛。
原因在哪里?
可能很多演員還是把這種殘障角色,當作展現演技的跳板,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把電影當作操縱觀眾情緒的工具,而不是一個映照現實的渾然世界。
導致我們只能看到大量號稱現實主義的電影,只是用貼臉特寫+煽情配樂+極端反轉+直白臺詞,堆砌了一個話題度強的故事。
很多角色為凸顯成熟感,搭配靈氣十足、乖巧可愛的小孩。
實際上更像成人幻想出的天使角色,充當電影中的苦難光環。
以調動觀眾情緒,博取更多人喜歡。
犧牲的是,現實邏輯和細膩的情感鋪墊。
一切只為迎合一種模式化的情緒消費。
所有復雜情緒,簡化成「哭就完了」。
觀眾哭了,電影就成功了,至于它講的到底是不是真實的社會問題,已經不重要了。
反正,偽現實主義的真情緒短劇也正合當下胃口。
魚叔想到《我是山姆》《小偷家族》中相似的邊緣化角色和成年人與小孩的溫情戲。
同樣是努力爭取女兒撫養權的殘疾人,《我是山姆》并沒有用強沖突的情節強化悲情感。
而是通過大量具體而微的生活細節,展現他的愛與掙扎。
感動之余,也讓我們看到山姆的局限和堅韌。
喚起的除了對他的同情,更有對命運的悲憫,對社會的反思。
《小偷家族》更是通過大量生活流鏡頭,讓溫情的關系更顯真實可信。
關于現實世界的真相與深情,散落在無數日常細節里,而非 濃縮在直白的臺詞里。
這些電影之所以打動人,不只在于邊緣群體,而在于角色的情感厚度和深沉的現實底色。
不是用凄苦的情節讓觀眾被動流淚。
而是將我們一步步拉入角色內心,讓我們一點點深悟殘酷現實和溫柔人性。
這種難以言喻但直抵人心的生命境遇,才是真正「不說話的愛」。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