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三年的研究,跟蹤了近700名百歲老人,發現他們健康長壽的秘訣在于: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
這一點,元代醫學家羅天益曾言:“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當內心混亂,欲望叢生時,病魔就容易上身;而當內心平靜、和悅之氣升起時,便能免疫百病。
因此,最好的養生,其實就是培養內心的慈悲。
01、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寬和
一個慈悲的人,不會斤斤計較。他們總是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寬容待人。即便遭遇冒犯,他們的情緒也不會輕易失控,能夠容人、諒人,內心常常處于寧靜安和的狀態。
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曾說:“常其寬泰自居,恬惔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干。”
內心安寧的人,身體更少出現問題。因為情緒穩定,不會劇烈波動,氣血不容易停滯。
他們寬容待人,放下憤怒、焦慮與恐懼,氣血自然暢通。正如所說:“心寬一寸,病退一丈。” 寬恕才是最好的藥方。
02、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懂得感恩
父母養育我們,豈是理所當然?我們要懂得感恩。同樣,萬物的給予也不是必然,我們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享受的是大自然的恩賜。
世界并非圍繞著我們轉動,只有明白這一點,人才會有謙卑之心,才會懂得感恩他人所賜。
不懂感恩的人,總是唯我獨尊,狂妄自大,索取無度,最終貪婪無止境。像周潤發、邵逸夫這些富豪,他們因為懂得感恩,選擇了裸捐,將財富回饋于公益,以表達對大眾的感恩。
他們從不認為財富是自己的占有,反而謙卑地對待世界,心中沒有貪婪,生活卻簡單通透。
《黃帝內經》中提到:“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者,‘德全而不危’。”不懂感恩、索求無度的人,終將失德,遭遇禍患。
03、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善良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道:“夫養性者,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徑也。”保持善良,百病不侵,才是養生的大道。
李嘉誠退休后致力于公益,穿梭于各大公益組織,傳遞溫暖與快樂。盡管工作忙碌到凌晨,甚至比退休前更為辛勞,他依然充滿精神活力。
他曾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內心的快樂,物質富足只是外在,內心的富足與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現代醫學也證明:快樂的心態能顯著提升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有助于治愈與預防疾病。擁有仁慈與善良的心,讓人收獲快樂,延年益壽,成為健康的源泉。
孫思邈還說:“德行不可,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一個人若不注重品德修養,即便服用了靈丹瓊漿,也無法延年益壽。
最好的養生,是養心,養一顆充滿慈悲的心。心懷慈悲之人,以愛待人,寬容仁厚,不受物欲所役,不受傷害,心無憂慮,也不懼怕,因此能夠長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