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抗癌博主“勇敢飯飯”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條視頻。
畫面中,她戴著毛線帽,臉頰凹陷,瘦弱的身體裹在寬大的病號服里,右手顫抖著點燃了一根生日蠟燭:“今天是我21歲生日,我簽了截肢手術同意書。”
蛋糕旁放著一沓病歷和檢查報告,最上方是一張觸目驚心的腿部腫瘤影像圖。
這一天,她本應和同齡人一樣,在校園里慶祝青春,或與朋友分享畢業季的憧憬。
但命運的劇本卻將她推向了一個截然相反的舞臺——為了活下去,她必須接受右腿高位截肢。
評論區里,數萬網友為她留言打氣:“祝你好運”“等你回來”。而她回復道:“簽完字手一直在抖,但為了爸爸和奶奶,我必須活。”
時間倒回2023年9月,19歲的飯飯剛考入南方某大學。軍訓第四天,她發現雙腿莫名疼痛,最初以為是久站勞累,但癥狀迅速惡化:從間歇性隱痛發展為持續劇痛,甚至無法站立。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X光片顯示“骨肉瘤可能性大”,但后續穿刺和骨穿檢查卻將她確診為淋巴瘤。
此后的731天,她經歷了6次化療、25次放療和干細胞移植。
激素類藥物摧毀了她的身體:體重從100斤暴跌至65斤,及腰長發脫落成稀疏的絨毛,牙齒因長期嘔吐松動移位。
她在視頻中記錄:“看到飯就反胃,但為了爸爸,我必須吞下去。”父親白天上班、晚上兼職,70歲的奶奶從老家趕來陪護,祖孫三人擠在狹小的病房里。
更諷刺的是,這場“抗癌馬拉松”竟是徒勞。
2025年初的復查顯示腫瘤持續擴大,轉診至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后,醫生推翻了此前診斷——她患的并非淋巴瘤,而是被稱為“青少年殺手”的骨肉瘤。
由于誤診耽誤了最佳治療期,腫瘤已侵蝕膝關節,置換手術無望,唯有截肢才能阻止癌細胞擴散。
兩年間,這個單親家庭為治療耗盡了積蓄。飯飯的父親抵押了老家房產,但仍需面對每月數萬元的自費藥賬單。
為減輕負擔,她嘗試通過短視頻帶貨賺取醫療費,8萬粉絲的鼓勵成為她的精神支柱,但櫥窗收益相比治療費仍是杯水車薪。
在手術同意書簽字前,飯飯最擔心的不是疼痛,而是未來:“誰會雇傭一個殘疾女孩?我還能獨立生活嗎?”這種焦慮并非空穴來風。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70%,截肢者中僅35%能重返職場。
更殘酷的是,涉事醫院至今未對誤診作出解釋,雖然飯飯的家人有維權的計劃,但是相較于飯飯失去的,單純的經濟補償顯然無法彌補她的傷害。
飯飯的遭遇并非孤例。河南大學生李明馨因骨肉瘤誤診導致截肢后復發,家庭負債200萬;河北女孩夏夏因誤診被迫截肢后遭父親遺棄。
我國每年約30%的罕見病患者曾被誤診,骨肉瘤因癥狀與“生長痛”相似,誤診率高達40%。
專家指出,骨肉瘤早期表現為夜間持續性骨痛,與生長痛的“游走性、無固定痛點”截然不同。
但基層醫院常因經驗不足或設備欠缺延誤診斷,而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患者往往面臨截肢甚至死亡。
2025年3月20日,飯飯接受了截肢手術。對于粉絲朋友的關心,她發了視頻保平安:“手術順利,謝謝大家。”而這也意味著她未來需依賴假肢或輪椅生活。
當21歲的飯飯在截肢手術臺上為生命奮力一搏時,她的故事也撕開了當代社會慘痛的現實——癌癥正以更兇猛的姿態侵襲年輕群體。
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癌癥患者中,15-39歲人群占比逐年攀升,骨肉瘤、乳腺癌等疾病將“魔爪”伸向校園。
這背后既有基因的隨機暴擊,也與現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熬夜、久坐、高糖高鹽飲食,以及心理壓力構成的“致癌套餐”,正透支著年輕人的健康資本。
在這場與命運的角力中,飯飯用殘缺的身體演繹了最完整的勇氣。
她的抗癌賬號里,沒有自憐的眼淚,只有化療間隙錄制的科普視頻、病床上戴著假發跳手勢舞的片段。
即便術后承受著幻肢痛的折磨,她仍堅持直播鼓勵病友:“失去一條腿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生的可能。”
這種超越年齡的堅韌,讓8萬粉絲在她的評論區筑起“勇氣加油站”,更讓無數迷茫的年輕人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
當健康成為奢侈品,每一份對身體的珍視、對困境的抗爭,都是對無常命運最有力的反擊。
本文作者 | 老A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