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寧波晚報
當“肺結節4b類,可疑惡性”的胸部CT報告擺在眼前時,62歲的王女士(化名)半天沒回過神來:“兩年多前我只是查出了肺部慢性炎癥,怎么一下子就變成高危了?”近日,她在寧波市第二醫院胸部腫瘤中心接受了切除手術,術后活檢顯示為微浸潤肺腺癌(屬于早期)。對于這一結果,她和家人覺得既慶幸又后怕。
“門診幾乎每個月都能遇到一兩例,有些發現得晚了,非常可惜。”寧波市第二醫院胸部腫瘤中心華鋼副主任醫師希望借王女士的例子提醒市民,有一些特殊的腫瘤在CT影像學圖像上表現得很像炎癥,建議定期復查,找專科醫生仔細辨別,明確病理診斷,以免耽誤病情。
一次體檢查出“可疑”肺結節
醫生一眼看出“來者不善”
王女士是一位退休教師,幾年前從教師崗位退下來后,她很快找到了生活的松弛感:平時養養花、跳跳舞,時不時約上幾個朋友喝咖啡、聚會、長途旅行。這些年來,她的身體一直不錯。唯獨有一次,也就是兩年前,她在當地醫院的一次體檢中查出過右肺上葉結節,考慮為炎癥病灶,建議定期隨訪。因為平時沒有咳嗽、胸悶等癥狀,她以為炎癥會慢慢消退,就把“隨訪”拋到腦后。
年前,她趁著有空,特意來到市區,在寧波市第二醫院做了一次胸部CT。沒想到,胸部CT報告顯示“右肺有多發磨玻璃結節影,較大者大小約11mm×9mm”。她有點慌了,趕緊到該院呼吸科就診。她的影像資料引起了呼吸科醫生的警覺:從影像上看,王女士的結節乍一看很像炎癥,但實際上病灶周圍種種細節顯示,這塊“磨玻璃”似乎有點來者不善。
呼吸科醫生馬上聯系了正在手術的胸外科華鋼副主任醫師。華醫師結束手術后,匆匆趕往門診。經過仔細比對分析,內心已經有了答案。他綜合評估后建議:通過胸腔鏡手術摘除肺結節,再做病理活檢。
確診早期肺癌
2年多前曾釋放預警信號
王女士如期接受手術。可能是覺察到了她的緊張,華鋼寬慰她:“心理負擔不要太大,這個情況,只需要做個微創胸腔鏡小手術,把右肺上葉的病灶切除,3-4天就可以出院。”
當天的微創手術僅持續了一個小時便順利切除了病灶,整場手術下來,幾乎沒有出血量,創傷也非常小。
和華鋼術前猜想的一樣,病理活檢結果是微浸潤腺癌。微浸潤腺癌屬于早期肺腺癌,完整切除即可治愈。好在早發現早治療,手術做得干凈利落,王女士順利從癌魔的手掌中逃脫。
慶幸的同時,王女士和家人都有點不解:“2年多前一個小小的結節,平時一點癥狀都沒有,怎么現在就成了癌?”
華鋼解釋,有一部分肺結節很“狡猾”,雖然屬于惡性腫瘤,但在CT影像學圖像上表現得很像炎癥,這就非常考驗專科醫生的臨床經驗和閱片的能力。對于惡性腫瘤他舉了個形象的例子,“我們可以把它比作‘罪犯’,小時候它沒有作惡能力,到了青少年時期,它也沒什么殺傷力,但一旦它到了第三階段,成熟了以后就會作惡多端,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
門診幾乎每個月都會碰到一兩例
醫生:建議找專業科室定期隨訪
“一直以為只是肺部慢性炎癥,早就消退了,沒想到……多虧華醫生火眼金睛,及時發現病灶!”上周末,王女士和家屬在出院前特意找到華鋼,當面送上感謝信和錦旗。
“我們每個月都會在門診遇到這樣的病例,有些發現得晚,比較可惜。王女士是幸運的,及時發現病灶并完整切除了。”華鋼提醒廣大市民,體檢等檢查中發現肺結節病灶要引起足夠重視。如果是炎癥的話,一般來說是會隨著時間慢慢縮小的,但腫瘤不一樣,它不會慢慢縮小只會逐漸長大。因此,隨訪尤其重要。
他說,精準判斷肺結節良惡性是肺癌早期診治的關鍵,CT掃描評估是鑒別肺結節良惡性的重要指標。建議廣大市民找專科醫生仔細辨別,明確病理診斷,以免耽誤病情。對于無法定性的結節應遵醫囑,定期復查了解結節變化,從而判斷結節性質。
來源 寧波晚報 記者 龐錦燕 通訊員 鄭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