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很快就要上前線了。
兒子不孝,如果我們回不來,請爸媽一定不要難過,要堅強地生活。
我和曉康弟弟沒有留給您們什么紀念的,這12元錢和一床草席是我們的心意,請爸爸媽媽收下,草席給耿濤弟使用。
此致軍禮!
兒子:耿軍、耿小康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日九里埂。”
在廣西龍州國家烈士陵園中 448團332位失蹤烈士英名墻上鐫刻著兩個親兄弟烈士的名字,哥哥是 19歲的448團八連一班長、一等功臣耿軍和17歲的弟弟、448團六連副班長、二等功臣耿小康。
他們的父親是150師副參謀長耿進福。耿副參謀長是進藏18軍52師154團的老兵,參加過抗日戰爭。
大兒子耿軍出生在西藏平叛時期。母親快臨盆時才被送上救護車,結果孩子就生在行進的車上。媽媽給兒子起的小名叫“征途”;
二兒子出生在康巴高原的拂曉時分,媽媽叫他“曉康”。
1979年3月15日,越北戰場。穿插接應二營的一連和八連從12日晚在戰斗中被打散后分隔在三個山頭已是第3天。
在8連副連長王立新、代理排長耿軍帶領下的一排十幾位戰士與圍剿上來的敵人進行了最后的拼殺。
王立新抱著集束手榴彈,從側面沖入圍攻的越軍中與敵同歸于盡;耿軍打光了子彈,抱著沖鋒槍高喊“共產黨員跟我跳!”縱身躍下懸崖;除兩名重傷戰士被俘外,其余戰士全部壯烈犧牲。
戰后,根據重傷戰友和多日共同戰斗的其他人員印證,解放軍總政治部批準給八連副連長王立新、八連一排一班班長耿軍追記一等功。
同在3月15日,耿軍的弟弟,年僅17歲的二營六連副班長耿小康,正和30多位戰友向著祖國邊境邊打邊撤。這支30多人的隊伍中有許多傷員。為了保護傷員不掉隊,戰友們決定分成兩個小組:一個火力組,一個傷員組。
由于耿小康勇敢機智,在3月8日出國第一戰中表現英勇,火線榮立二等功,戰友們一致推舉他擔任火力組組長。耿小康挑選了幾名未負傷的戰士,重新整理了武器彈藥,組成火力組在前面開路,傷員組在后面跟隨。
3月16日凌晨,綿延群山包裹在濃霧中。火力組來到一個岔路口時,發現南側有敵人運動。
耿曉康知道,傷員組無槍無彈、行動不便,如果讓敵人追上來,后果不堪設想。耿小康立即帶火力組迎面向敵,傷員組則繼續向北快行。傷員組剛走出不遠,就聽見后面傳來激烈的槍聲。
隱約聽見戰友們的喊聲:“快走啊!有敵人!”……“為戰友報仇!報仇……”槍聲過后,一切都平息了,傷員們一個個難過地低下了頭。這些傷員沿著北邊的路一直走下去,在當天下午遇到路邊守候的友鄰部隊。他們終于回到了祖國!
部隊回到四川后,兄弟倆的母親在他們姐姐的陪護下,到駐地看望從廣西前線歸營的部隊。
戰友們一撥撥地到團招待所,抹著眼淚看望母女倆。部隊出征前一頭黑發的母親,此時已是發如白雪。
部隊將兄弟倆留給家里的物品交給母親,那是一卷草席和一張夾著兄弟二人一個月津貼的紙條,上面寫著耿軍、耿小康兄弟倆于一九七九年二月十日九里埂的遺書。
如今,在近1450公里長的中越邊界中方一側,沿巍巍青山,如銅墻鐵壁上的鋼釘,鑲嵌著20多座對越作戰犧牲烈士的陵園。一座座墓碑,猶如一排排枕戈待旦的軍營方陣,鎮守邊關。
那一個個永遠鮮活的生命,肩并肩,手挽手,屹立在南疆。他們只是千軍萬馬中的一員,卻是父母、妻兒和家人的唯一。
他們佇望長天,卻不忍對視家鄉,他們知道自古忠孝難兩全,他們是國家的榮譽,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