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平定縣的一輛公交車上,一位退役老兵掏出優待證刷卡,“滴”的一聲后,車內響起了清脆的提示音:“致敬老兵!”這簡單的四個字,不僅讓車廂瞬間充滿暖意,也讓這位老兵的眼眶微微濕潤。這個場景被央視報道后,迅速登上熱搜,評論區里,有人感慨“這是對軍人的最高禮遇”,也有人追問:“我的優待證還在抽屜里積灰,是不是也該拿出來用用了?”
事實上,這張小小的紅色卡片,早已不是一張普通的身份證明。從2022年首次發放至今,全國已有超過2000萬退役軍人領取了優待證。但數據顯示,仍有近三成持證人未激活證件,使用頻率更是不足五成。這張凝聚著國家和社會心血的卡片,為何被束之高閣?激活它、使用它,究竟意味著什么?
在河南洛陽,一位老兵因優待證消磁無法補辦,跑遍銀行和退役軍人服務站才解決問題。工作人員的一句話點破關鍵:“激活是第一步,它不僅是身份認證,更是連接優撫資源的橋梁?!?如今,全國多地已明確要求:優撫補助金必須通過激活后的優待證發放。例如福建福州,電子優待證上線后,持證人不僅能隨時“亮證”享受服務,補助金到賬速度也從過去的“月結”縮短到5個工作日。這背后,是金融系統與退役軍人數據庫的深度對接——激活后的卡片如同數字身份證,讓每一分優撫資金精準抵達最需要的人手中。
2024年,一位退役軍人在四川某景區使用優待證免票入園后,隨手拍下視頻發到社交平臺,意外引發數萬轉發。評論區里,有人驚訝“原來這里也能用”,更多人開始分享自己的“優待地圖”。這種自發的傳播,恰恰揭示了優待證使用率低的深層癥結:不是退役軍人不需要,而是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能怎么用。截至2025年3月,全國已有1600多家A級景區對持證者減免門票,中國石油、郵政等20家企業提供加油、快遞優惠,甚至平定縣的公交車都在用語音播報向老兵致敬。每刷一次卡,每享受一次優惠,都在為這個優待體系注入活力——數據會告訴政策制定者哪些服務最受歡迎,哪些領域還需加強。
在黑龍江遜克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冒著零下20℃的嚴寒,帶著移動設備進山入戶,只為幫老兵激活優待證;浙江慈溪的銀行職員蹲在八旬老兵家的炕頭,手把手教他操作反詐APP,生怕老人被騙。這些細節透露出國家推進優待證使用的良苦用心:它不僅要成為政策工具,更要成為情感紐帶。當一位老兵在超市結賬時亮出證件獲得折扣,當他在醫院窗口享受優先服務,那一刻的“被看見”,遠比物質優惠更能撫平歲月里的遺憾。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完善雙擁工作機制”,福州電子優待證的上線、平定縣語音播報的普及,都在印證這個趨勢。有觀察人士發現,新一代退役軍人已開始把優待證和手機里的電子證件包并列存放——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觀念的革新。當“激活率”變成衡量城市溫度的標尺,當“使用頻次”成為檢驗政策成效的KPI,這張卡片承載的,早已超越個體福利,而是整個社會對軍人價值的重新認知。
此刻,或許該翻開抽屜,取出那張紅色的證件。激活它,是對自己光榮歲月的確認;使用它,是在為后來者鋪就更寬廣的尊崇之路。畢竟,一個懂得致敬英雄的民族,永遠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