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4月4日)是傳統的清明節,除了追思故人,清明節也是一場美食盛宴。從江南水鄉的艾草青團到閩東山區的烏稔飯,從北方巧手捏制的花饃到閩南豐盛的潤餅菜,美食不僅訴說著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更延續著對先人的追思與緬懷。一起看看各地清明美食有哪些?
青團的美味你嘗了嗎?
青團是清明節最具有標志性的美食,流行于上海、浙江等江南地區。在過去,每逢清明節前夕,人們會去山野采摘艾草或一種名為“漿麥草”的野生植物,用其汁水拌糯米粉制作成團子,再加入豆沙或蓮蓉餡兒蒸制。有著淡淡的青草香氣的青團就出鍋了。
青團。圖/IC photo
不過,科技進步讓手工制作青團轉變為標準化生產,使得現代青團早已突破時令限制,成為四季皆宜的美食。而青團的品類也多種多樣,有咸蛋黃肉松、龍井茶、馬蘭頭香干等新口味的青團,也有網紅款流心芝士青團,受到消費者喜愛。
青團雖好吃,但也要注意選購,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文指出,消費者選購青團時,要注意選擇超市、商場等正規經營渠道,不在無證單位購買。其次是查看產品信息。檢查標簽、配料表和生產廠家、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SC”標識)和產品標準代號等信息是否齊全。
另外,不購買信息不全、不清晰或有篡改跡象的產品,常溫即食青團不應有漏氣、破袋等現象。最后要留意產品保質期和貯存條件。根據個人需求,選擇適合產品類型,不要購買或食用過期青團。挑選青團以清香味濃郁、顏色自然油綠為好。發青、發黑或顏色過于艷麗的,不建議購買。
烏稔飯、棗糕等清明美食齊聚
清明節食俗不只有青團,各地還有不同特色的地方美食,例如北方地區的棗糕、花饃等,浙江西南地區的烏稔飯、江南一帶的清明螺等。
棗糕。清明前后,北京、河北等地區的人們會用酵糟發面,夾棗蒸熟食用,口感香甜軟糯。據傳這一美食的由來是為紀念春秋時期著名的忠臣隱士介子推,所以棗糕又叫“子推餅”,過去,人們在清明時節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捏花饃。“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鉆滿圪棗林”。清明前后,陜北延安、榆林地區的人們都會用發酵面捏面花,捏成各種形狀,點綴顏色蒸熟曬干食用,叫作“捏燕燕”,相傳這個風俗,也源于寒食節紀念介子推,后來逐漸演變成以捏面花來表示對逝去親人的祭奠。
烏稔飯、清明螺。在閩東和浙江西南地區,每逢清明,當地人都會做的一道時令食物“烏稔飯”,尤以畬族制作最為地道。當地人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樹葉汁中蒸制,成品烏黑發亮卻米香四溢,別具風味。此外,江南水鄉還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這個時節采食的螺螄,肉質肥美細膩,可炒、可拌、可醉、可糟,多種烹調方式都能展現其鮮嫩口感。
潤餅菜。在福建泉州、廈門地區,清明節有吃“潤餅菜”的風俗,這是以面粉為原料制作的薄餅,卷入胡蘿卜絲、肉絲、蚵仔煎等食材即可食用,類似于北方的春餅,當然,薄餅上還可以根據口味喜好抹適量辣醬吃,別有一番風味。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唐崢
校對 陳荻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