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清明特稿 | 英雄何時可“歸隊”?他們值得被銘記!

0
分享至

近日,平津戰役紀念館將新查找到的王起鳴等12位烈士的姓名鐫刻在英烈名錄墻上。這次鐫刻是平津戰役紀念館自1997年開館以來第32次補刻,也是近年來較大規模的一次補刻。

上世紀40年代末期,發生過決定中國命運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最后結束的平津戰役進行了64天,解放軍共有3.2萬人負傷 ,7030人犧牲。1997年,平津戰役紀念館接手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與實際人數相差近400人。

于是,有了方方面面一次次的尋找,一位位曾經年輕的生命補刻“歸隊”。

最新的12位烈士在“漂泊”76年后終于“歸隊”,這背后離不開一個關鍵的“領路人”和一本“塵封”了75年的名錄。

“領路人”就是解放天津的39軍152師參戰部隊后代、志愿者白玉芳,是她和152師部隊參戰后代們一起,為英雄們點亮“回家”的路。

上海,探尋烈士“歸隊”路

上海,和天津一樣,已看不到戰爭的痕跡。高樓鱗次櫛比,街頭車水馬龍,春花次第開放。

2025年清明節前夕,天津廣播記者來到白玉芳生活的城市——上海,深入采訪她尋找烈士“歸隊”的經歷。


▲白玉芳

年過七旬的白玉芳出生于黑龍江雙城縣,4歲時與母親高秀坤隨軍到廣西,跟隨父親在一個又一個的軍營里長大、工作,成家,現居住在上海,其父親白永勝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152師2營6連的班長,平津戰役后隨部隊一直南下作戰,廣西剿匪戰役后定居在廣西。


▲白玉芳(右一)與家人 (右二為白玉芳父親白永勝)

當年,152師從東北一直南下到廣西,很多犧牲在戰斗中的英烈已被就地安葬,因為各種原因,有些烈士已經鮮為人知。

1998年,受父親和戰友們的囑托,白玉芳等人開始尋找張海亭烈士的親人;2016年,“為尋找烈士尋親”微信群建立;2017年,152師后代30多人從祖國各地相聚在廣西,“尋找烈士親人團”正式成立。他們要為父輩犧牲的戰友們,做一件很難的事情——為烈士們“尋親”“歸隊”

白玉芳說:“很多烈士為了新中國犧牲在了東北、天津、湖南、廣西……70年過去,烈士們沒有后代,我們就是他們的后代,我們要努力尋找,讓他們與親人“見面”圓尋親夢。讓他們‘歸隊’,入列英烈名錄。”

2017年,為核實烈士信息,白玉芳等人到廣西武鳴區調研。在廣西軍區軍史館參觀時,她們偶然發現了一份1950年的武鳴軍分區的烈士登記表,這就是152師454團的烈士表,在這本烈士登記表里,共有烈士300余名。


152師解放南寧后,脫離了39軍序列,建立南寧軍分區。當時的武鳴軍分區是152師454團的建制。表格中包含了44名在平津戰役中犧牲的烈士名單。152師454團副團長馬克正烈士也在其中。馬克正是天津戰役犧牲的13個團級干部之一,各方面都有記載,而其他烈士,似乎消失在塵封的歷史中。


▲登記表上有馬克正烈士信息

馬克正,出生在安徽省懷遠縣,家境貧寒。5歲時,父親即背井離鄉只身闖關東謀生。1931年6月,11歲的馬克正隨母親及姐弟來黑龍江省湯原縣鶴立鎮投靠父親。“九·一八”事變爆發,馬克正萌生救國的決心。1936年,中共黨員陳芳鈞介紹馬克正進入樺川縣中學讀書,在中學地下黨組織的培養下,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參與組織梧桐河金礦局礦警工人起義,率部加入由李兆麟將軍擔任總指揮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同年11月,奉命去蘇聯參加野營訓練。1945年,同進軍東北打擊日軍的蘇聯紅軍—道回到東北。


▲馬克正烈士與親人的通信

“我從小聽家里長輩講著我二舅的故事” 馬克正烈士的親人周維娜說“我二舅非常英勇。”

解放戰爭期間,馬克正先后擔任哈東軍分區副司令員、松江軍區—分區司令員、參謀長。1948年松江軍區獨立第1、2、3、4團改編組成東北軍區獨立第7師,各級領導骨干和基層干部多從老部隊抽調,一萬余名戰士多為哈爾濱周邊地區的青年學生和青年農民。1948年11月,獨立第7師歸屬39軍序列,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第152師。

馬克正任東北軍區獨立第七師一團副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454團副團長等職。

454團的一級戰斗英雄王貴清的兒子王平也在白玉芳的志愿者團隊里。從小就聽著父親講平津戰役的故事,對于馬克正烈士的事情更是如數家珍。“每次戰斗,馬克正副團長都是在前線跟連隊一起,掌握每場戰斗的情況。”

天津戰役打響之前,為了掃清丁字沽的外圍防線,當時是地堡群和地雷群,地雷區遍地是地雷,馬克正在地雷區犧牲了。當時聽說馬克正副團長犧牲的消息,大家都非常悲痛。在于韜團長帶領部隊向金湯橋沖鋒集結時,大家都喊的是‘為馬副團長報仇,沖啊!’”



在白玉芳的資料里,有兩頁紙一直擺放在最明顯的位置。這就是《第四野戰軍第39軍152師454團平津戰役烈士未進入中華英烈網名單(30名)》。


烈士名單


“我們一定要努力為他們找到親人。”白玉芳翻看著名錄,每一個名字她都印刻在腦子里,“特別是籍貫不詳的這個范云瑞烈士,25歲在天津北犧牲,立大功一次,就是現在的一等功,是戰斗英雄,這樣的烈士我們更應該祭奠緬懷,不能被歷史淹沒。”

本來以為找到馬克正的名字,其他烈士“歸隊”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其實非常復雜。

“我們最初沒有經驗,我們認為把這個名單交給有關部門就可以了,平津戰役紀念館也送了,長春革命烈士陵園也送了,南寧退役軍人事務局我們也送了。

讓我們感動的是,平津戰役紀念館、長春革命烈士陵園都給了我們答復,我們的工作還得到了廣西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的關注,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開始制作烈士資料登記表格,平津戰役紀念館還告訴了我們烈士名錄登記的相關程序和規定。由此,我們開始規范的整理、比對、核實烈士資料,為烈士尋找親人。到目前,我們為57名烈士尋找親人……”

2019年,白玉芳將36位在平津戰役中犧牲的烈士的名單交到了平津戰役紀念館時,有24人名字不在英烈墻上。

“2019年白老師說他們在廣西軍區軍史館武鳴軍分區找到了烈士登記表原始的一份材料,經過查看,有一部分是有,一部分沒有。” 平津戰役紀念館陳列保管部武麗潔回憶說。

但是,白玉芳和152師后代都沒有放棄,堅持不懈的努力著,為英烈歸隊而努力。


“當時白老師想把沒有的就在我們墻上補刻,因為我們補刻是需要很多證明材料,證明是在平津戰役中犧牲的。” 武麗潔說,“補刻要求是需要有烈士證或者是有證明的,但現在的情況是沒有烈士證,如果當地的退役軍人事務局可以給我們開具證明的話,我們也能補。”

為了核實這些信息,白玉芳又開始了漫長的尋找之旅,“平津戰役紀念館沒有烈士認定的資格,他們就一步步指導我們應該怎么找。”先后與哈爾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雙城退役軍人事務局及黨史辦等部門進行溝通協作,試圖從浩如煙海的檔案中找到線索。

同時,她們還通過媒體發布尋親消息,借助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和志愿者的幫助,尋找烈士的親人。“每一次接到電話,聽到有人說‘我找到了我爺爺的名字’,我的心就會揪緊,然后是一陣難以言喻的欣慰。”

最后雙城區的史志研究室找到了雙城縣志。武麗潔說:“沒有再局限在152師的烈士,而是找到咱們雙城地區在平津戰役里犧牲的烈士,一共是21位。”

“其中有5位烈士已經在烈士墻上了,有4位烈士犧牲的時間有出入。”經過謹慎核對,最終12位烈士的英名確定將補刻在英烈墻上,武麗潔說“對于四位存疑的烈士名字,我們將持續追蹤,再想辦法核實。”

八年的奔走,白玉芳在看到志愿者們傳回來的視頻,無限感慨。

天津:當年戰場上的犧牲

記者回到天津,一派清明前的春和景明。

76年前,東北野戰軍5個縱隊,22個師,34萬多人包圍天津,清掃外圍后于1月14日發起天津戰役,29小時全殲守敵。為平津戰役特別是北京和平解放奠定了決定性基礎。解放天津犧牲4106人,失蹤479人。


1949年1月,天津城外,白玉芳父親所在的連隊奉命攻打敵軍駐守的面粉廠和酒精廠。“我父親當時擔任前線突擊部隊步兵班班長,那場戰斗中,他和4位戰友擔任爆破員,4位戰友都犧牲了,就剩下我父親一個人。”白玉芳的聲音有些顫抖。“我父親就一個信念,要完成任務,他的背包帶被子彈打斷,棉絮飛濺中他僥幸生還。”

“我父親所在的454團擔任天津北部佯攻戰斗任務。1949年1月9日起,佯攻戰斗打響了,敵我雙方對著開火,我軍陣地前20里之內一片火海。”一級戰斗英雄王貴清的兒子王平說回憶著父親的經歷,借著炮火的掩護,爆破隊開始向前沿陣地運動,地堡里面的敵人發現我軍的舉動之后集中火力向前沿陣地猛烈掃射,打得戰士只能趴在地上無法前進。“敵人碉堡里每個槍眼有三挺機槍,子彈像雨點一樣。爆破隊只能趴在地上一點一點的向前爬,不少爆破隊員當場犧牲,我父親所在的班除了他之外全部戰友都犧牲了。”

戰斗中,王貴清抱起炸藥包趁機滾到敵方碉堡附近,貓著腰準備將炸藥包放在墻根上但是覺得殺傷力小,不如從槍眼投進去。“我父親從兜里掏出火柴,點燃了導火索,由于槍眼小放不進去,他就把炸藥包一打斜捅進碉堡里,敵人想推推不出來,快點燃的時候,我父親滾出幾米遠,就聽轟的一聲,他就暈過去了。”

回到當年激戰之處,現在這里已經變成了“竹園”。雖然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這里的解放戰爭英雄紀念碑,靜靜述說天津戰役中解放軍將士的英勇,致敬為今天生活奠基的年輕生命。


▲2025年3月24日,152師后代重走父輩解放天津戰地,向紅橋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贈書《平津戰役中的152師》(右二為馬克正烈士外甥女周維娜,左八為一級戰斗英雄王貴清的兒子王平)

1949年1月14日,總攻天津的沖鋒號劃破長空。在這座被譽為“華北鎖鑰”的堅城之下,152師將士與兄弟部隊并肩浴血,僅用29小時便攻克號稱固若金湯的城防。


▲解放天津的最后一張戰圖

“在金湯橋沖鋒的時候,有一名副團長在最前面半跪著用旗語做指揮,被敵人的一發炮彈擊中,這名副團長當場壯烈犧牲;父親帶的步兵班跟隨排長一起沖鋒,沖到大樓下面時,樓上敵人的機槍陣地射出一梭子彈,正好打在排長的背上。”類似這樣的場面,白玉芳聽父親講了很多很多,可很多烈士父親都叫不上名字。

“父親的戰友杜玉珍(同音)一個子彈打過來打到他小肚子,在我父親前面倒下犧牲了。可父親不知道他名字怎么寫,我嘗試過很多的同音字,在中華英烈網上搜索,在各地尋找,都沒有找到,后人也無法紀念他。”


他們的名字值得被烙印、被銘記

“因為這段歷史太長了,很多人不了解當時的這種情況。”152師1949年12月脫離39軍建制,各團實施地方化,師部奉調海南島,轉業成為華南農墾建制。多年來,白玉芳在追尋的路上經歷了許多困難。“名單上,有的只有名字,沒有籍貫;有的有籍貫,但地址已模糊不清。”

白玉芳和志愿者們的工作不僅是整理烈士的姓名、年齡、參軍時間、籍貫、犧牲時間、埋葬地點及立功情況等信息,更要組織人員進行校對、制表,確保每一份資料都準確無誤。“從東北到廣西,很多東西都是口口相傳,南北口音差異很大的,有時一個名字、一個地址可能最后記錄的都是有錯誤的。”

平津戰役紀念館副館長梅鵬云說。受戰爭時期條件所限,當時記錄可能存在丟失、錯誤、不全等問題,導致部分烈士的信息難以準確查證和確認,從而成為“無名烈士”。

20多年來,紀念館一直從事烈士查詢工作,經過32次補刻,截至目前,烈士名錄墻上已經鐫刻了6900名烈士的名字,目前還有130人沒有找到,梅鵬云說:“把他們的名字鐫刻在‘平津戰役烈士名錄墻’上,成為一代代平津館人的目標。

馬克正烈士在《春天的早晨》一文中寫道:“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青年。”又寫道:“青年之責任,將我國擁護到光明燦爛之途。”他在1948年2月寄給親人的照片背后希望勝利后見面,但生命永遠定格在解放天津的戰斗中。


歲月流逝

他們的血脈親人有的已難覓蹤跡

他們的信息也只剩下姓名和只言片語

生活在當下和平年代的我們

理應記住他們

銘記他們的犧牲與奉獻!

下面是白玉芳搜集的原39軍152師454團記載的在天津戰役犧牲,但未進入中華英烈網的30名的烈士名單,請大家關注,努力讓他們歸隊。↓↓↓



(文中部分照片由白玉芳提供)


記者 | 田曉曦

視頻 | 于玥

編輯 | 陳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天津廣播 incentive-icons
天津廣播
天津人資訊閱讀首選
21820文章數 6745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強軍之路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沈丘县| 玉溪市| 兴国县| 壤塘县| 濮阳市| 雅江县| 衡东县| 佛山市| 红原县| 延津县| 清流县| 邓州市| 衡东县| 泰顺县| 临泉县| 荥阳市| 桦甸市| 锡林浩特市| 高州市| 兴化市| 朝阳市| 甘肃省| 赫章县| 桂东县| 铜鼓县| 新巴尔虎右旗| 松江区| 石景山区| 英超| 临夏县| 贵阳市| 十堰市| 大城县| 泾川县| 岳阳县| 如东县| 金昌市| 上饶市| 康马县|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