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留心看車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不管是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小鎮,總有人在聊增程車。
哪怕你原本不關注新能源,也一定在短視頻平臺,刷到過它的“夸贊大會”。
從理想L系列一路爆紅,到越來越多新品牌上馬增程系統,市場幾乎用“潮水般”的熱情,把它捧上了神壇。
但說句實話,增程車雖好,背后的問題也不小。
如果這些隱患不解決,它的“紅”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首先,就是充電效率的問題。
很多人選增程車,是因為怕“續航焦慮”。
覺得“我有油箱兜底,實在不行就加油,不用像純電那樣天天找樁操心”。
聽起來很合理,但真用起來,問題就來了。
你以為有了油箱就萬事大吉,沒了焦慮;
可當你真的想充電時,才發現,焦慮還是照舊,甚至更煩。
說白了,對比主流純電,增程車的充電效率,真的很拉垮。
現在的純電都在卷800V高壓平臺,動不動就“12分鐘充80%”;
而增程車,大多還停留在幾十千瓦的低壓快充——名義上能快充,實際就是“磨時間”。
你下班順路想充個電,一看功率只有40kW,半小時也才充了個寂寞;
而同一個樁,邊上那臺800V的純電,早就充完走人了。
當然,有家充的人可能會說:“我平時不需要快充?!?/p>
確實,家充可以緩解很多問題。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加充的資格和條件的。
尤其是在城市里,車位難找、充電樁審批難,別說家充了,能正常停車都費勁。
更別提自駕出行、異地通勤這些場景了——哪來那么多家充讓你慢慢充?
說到底,不管你怎么“可油可電”,終究還是要面對“要電的時候沒效率”的痛點。
而這種“又能電、但電起來不舒服”的狀態,時間久了,帶來的不是安心,而是更強烈的焦慮。
如果這個問題遲遲解決不了,那就很現實了——增程車的增長肯定會放緩,甚至開始下行。
其次,就是動力和噪音問題。
提到這個問題,平時可能沒感覺。
因為大多數時候在城市出行,靠純電模式就足夠了,安靜、順滑、省心。
但你真上了高速,才會發現,有些“美好想象”,終究是停留在紙面上的。
因為你總會遇到電量不充足、進入虧電的狀況。
而這時,車輛會肉得不行。
你踩下加速踏板,車像是反應遲鈍的老牛,一邊轟鳴,一邊慢吞吞地挪動;
你想超車,發動機“嗚”的一聲響起來了,結果車速卻遲遲跟不上,眼睜睜看著前車越拉越遠。
甚至有時候,你不是不想超車,是你根本不敢超。
更糟糕的是,那時候你不僅“跑不動”,還特別“吵得慌”。
發動機突然啟動的那一刻,聲音會非常突兀:
就像一個人悄悄在房間看書,突然樓上開始裝修,咚咚咚的錘子聲一下就把你心態錘碎。
尤其在高速巡航、或者中高速變速的過程中,發動機時啟時停,車內噪音忽高忽低。
連一整段安靜的對話,都很難進行。
這種體驗,說好聽點是“油電結合”,說難聽點是“兩頭都不討好”。
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車企真的要花時間去解決。
最后,就是純電續航的問題。
雖然增程車打著“可油可電”的旗號,但說實在的,用車過程中,大多數人更希望的是:
能用電就別用油了。
畢竟電開起來安靜、省錢、不抖、不吵,誰能不心動?
只要不是那種極端需求——比如一天狂奔幾百公里、橫跨兩省大長途。
絕大部分時間,大家都希望車子能像純電那樣,給你舒適從容的駕乘體驗。
所以,純電續航到底夠不夠,就成了關鍵。
說白了,現在不少增程車雖然看似不錯,但純電續航往往太短了。
每隔兩三天就得找樁充電,那種體驗,真的讓人抓狂。
尤其是對于沒有家充的用戶來說,這種“充電頻率”的問題就更明顯:
沒有固定充電點,每次出門都得提前規劃、排隊等待,真的是麻煩又頭疼。
因此,未來的增程車,必須在純電續航上下足功夫:
起碼要達到400km,更理想的狀態是接近500km。
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從容”:
日常代步一周一充毫無壓力,偶爾短途出游也不用擔心電量不足;
而當遇到極端情況或節假日長途出行時,再靠油箱兜底,也絕不至于手忙腳亂。
歸根結底,用戶真正想要的,從來不是“關鍵時刻有油”這種勉強的保障。
而是“99%的時間,我都能優雅地用電行駛,只有那1%的緊急時刻,再讓油來救急”。
這,才是增程車該追求的真正價值所在,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