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報道,臺“中科院”核研所前副所長張憲義上校1984年被美國中情局(CIA)吸收為線人,向美國泄露臺灣核武發展細節,導致計劃在美國施壓下被迫中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3月1日刊出對他的專訪,張憲義說“我問心無愧”,當年的抉擇絕非背叛,因為他認為兩岸同屬中國人,使用任何致命武器都不合理。臺當局于1966年啟動核計劃,由隸屬于臺軍方的“中科院”進行核能相關研究。張憲義畢業于臺陸軍理工學院物理系,1969年赴美國田納西大學攻讀核工程碩博士。
張憲義(資料圖)
1977年,張憲義返臺,開始在臺灣原子能科技研究院(INER)工作,負責模擬核爆的計算機程序開發,該機構當時是以民間名義秘密推動武器研發的“國家”實驗室,對外堅稱研究只限于民用核能。不過美國對此始終抱持懷疑態度,試圖透過情報系統掌握內情,但都沒有實質進展。不過,臺灣當局研發核武的事情也引發了大陸的警惕。
1988年,臺灣掩蓋了多年的核研究實驗被美國發現。在臺灣方面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美國派出大量人員強行拆除了臺灣跟核武相關的設施。并且,還用水泥強行將實驗室進行封閉,至于那些核燃料更是直接被美國給運走。至此,臺灣長達19年的核武器發展計劃徹底告破。美國之所以能夠得知這一消息,則完全是因為一個人的告密。正是因為此人的告密,臺灣核計劃被徹底毀掉。在他看來,兩岸都是中國,不應該使用核武器。他就是被臺灣視為“叛徒”的學者張憲義。
眼看兩岸核戰風險升高,張憲義備感壓力,他認為大陸是認真的,他不想與大陸發生任何沖突。于是,在1988年1月12日那天,張憲義找了個出差的借口,揣著核武器數據,踏上了飛往美國的飛機。這一走,他不僅背上了“叛徒”的罵名,還讓自己的妻兒陷入了無盡的痛苦和困擾。這事兒對蔣經國打擊也不小,心臟病都加重了,結果第二天,人就在臺北的醫院里沒了。張憲義在美國的日子并不好過。他深知自己的選擇充滿了爭議和風險,但他心里頭始終有那么點寬慰。
張憲義(資料圖)
根據軍方報告,張憲義出走時留在辦公室內的辭職書,其中列出五項理由,前四項都是對服務單位的不滿,第五項就是“民進黨”。張這次接受訪問時坦言,當時民進黨已經成立并崛起,他擔心未來民進黨如果執政,會因擁有核武而采取冒進策略,將危及臺灣安全。臺灣方面認為這個說法似乎有些牽強,畢竟當時民進黨成立才一年多,但張憲義卻像先知一樣,已經預見該黨執政對臺灣造成的沖擊。
其實,美國早在1988年就曾明確反對臺灣發展核武,施壓臺灣終止其核計劃。原因很簡單,臺灣一旦擁核,很可能激化臺海矛盾,促使大陸采取更快速、更激烈的行動來解決臺灣問題,這并非美國樂意見到的局面。日韓和歐盟同樣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發展,因為無論是對地區還是全球的穩定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另外,這個核議題在臺灣內部也會引發社會分裂。大多數臺灣民眾其實是反對激進的“臺獨”路線的,更何況因此而引發更大矛盾。
張憲義(資料圖)
事實上,張憲義當年的選擇改變兩岸的軍力均勢,也是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對于他的行為,有人認為是正確,但也有人認為是錯誤的。不過,在張憲義自己看來,自己并沒有任何錯,甚至可以說是問心無愧。美國通過強力干預維護了核不擴散體系,但客觀上促使臺灣軍事戰略轉向不對稱作戰。這段歷史警示,任何核擴散行為都將面臨國際社會的共同抵制,維護地區核安全需要各方恪守國際義務與政治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