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據電報頻道“基里爾·費奧多羅夫”稱,俄羅斯炮兵部隊正在重新啟用蘇聯時期的M-30型122毫米牽引式榴彈炮,應對烏克蘭戰場上的持續火力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4年,就有外國軍事博主發布的戰場畫面顯示M-30牽引式榴彈炮已經重新投入戰場,這表明俄軍啟用一些長期封存狀態的武器。
M-30型榴彈炮由莫托維利哈工廠設計局在費奧多爾·費奧多羅維奇·彼得羅夫的指導下研制,于1939年正式列裝,GRAU編號52-G-463。M-30設計用于取代早期型號,例如M1909和M1910,雖然這兩款榴彈炮都經過了改進,重新命名為M1909/37和M1910/30,但這并沒有解決原始設計中的一些缺陷,在作戰使用中仍存在明顯限制。
M-30型榴彈炮采用斷隔螺旋式炮閂、液壓氣動后坐系統和分體式拖曳炮架,戰斗重量為2.45噸,行軍重量為3.1噸,可由車輛以最高每小時50公里速度牽引,也可通過加掛前拖車由馬匹牽引。M-30型榴彈炮通常由8名士兵操作,最大射速為每分鐘5到6發,最大射程11.8公里,仰角范圍-3°至+63.5°,水平射界達49°。
SU-122突擊炮
M-30型榴彈炮于1940年開始批量生產,最初在高爾基的第92工廠進行,隨后轉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第9號工廠生產。從1939年到1955年,蘇聯總共生產了19266門M-30型榴彈炮,其中包括SU-122突擊炮使用的M-30S。值得一提的,蘇聯還授權波蘭和中國在當地生產M-30型榴彈炮,分別被命名為Wz.1938和54式。
在作戰行動中,M-30被分配給師屬炮兵團。到1944年,蘇聯步兵師最多可裝備36門M-30型榴彈炮。這種武器用于對人員和工事進行間接火力打擊、清除障礙,偶爾也用于對輕型裝甲車輛直接射擊,使用高爆彈可穿透20毫米厚的裝甲。在1943年,一種名為BP-460A的高爆反坦克彈問世,根據命中角度不同,最高可穿透160毫米的裝甲。
歷史資料顯示,德國在二戰期間也繳獲了一些M-30型榴彈炮,并重新命名為12.2厘米重型榴彈炮s.F.H.396(r),用于東線戰場和大西洋壁壘防御中。德國還生產了大量的炮彈,從1943年到1945年共生產了超過125萬發。二戰結束后,M-30型榴彈炮被大量出口,并參與了包括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蘇阿戰爭和阿以戰爭在內的多場沖突。
截至2024年,M-30型榴彈炮及其衍生型號仍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的現役部隊或儲備庫中服役,其中俄羅斯約有3000多門儲備。其他使用國包括:阿爾及利亞、孟加拉國、玻利維亞、柬埔寨、中國、古巴、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伊拉克、朝鮮、老撾、黎巴嫩、摩爾多瓦、蒙古、巴基斯坦、羅馬尼亞、敘利亞和越南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