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個人積存正氣,為社會積存正能量,以期走得更遠,這是清明節的一個內涵。
關于清明節,《歷書》如此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由此可見,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節的一個重要文化內涵。今天的我們,也應當讓這個節日氣清景明。
讓“奇葩祭品”走開,讓祭奠情感保持氣清景明。祭奠是一種禮敬、懷念,更是一種情感升華。站在歷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讓自我得到精神凈化、智慧啟迪,以期走得更遠,這是清明節的一個內涵。所以,應當杜絕花哨的“護照”“房產證”“私人飛機”等“奇葩祭品”,雖然這些祭品有所謂的新潮味,但和傳統文化、公序良俗、傳統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價值格格不入。
讓陳規陋習走開,讓祭奠形式保持氣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時間跨度長,存留下來的慣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當下社會已經格格不入,比如動輒大燒紙錢冥物,互相攀比講排場等,這不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也會污染環境,甚至釀成悲劇。我們要讓祭奠形式保持氣清景明,多倡導文明、健康、干凈、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過種植紀念樹、召開家庭追思會等等,將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讓“代人掃墓”走開,讓祭奠儀式保持氣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終追遠,思親念故。所以,這個祭奠必須有一定的儀式感。《論語》云:“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親自進行祭祀,而找別人替代,這對祖先來說是一種大不敬。畢竟,“代人掃墓”的商業化運作再精美、再細致,也終歸是一種木偶式的虛假表演,是一種空洞的文化軀殼,它消損了清明節的莊嚴氛圍,違背了氣清景明的節日內涵。
文明祭掃,貴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個人從自己做起。這樣,不僅為個人積存正氣,更為社會積存正能量。讓我們用綠色清明寄哀思,還清明節一個氣清景明。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文章來源 | 《人民日報》
原標題 | 《回歸清明的節日內涵》
作者 | 雷泓霈
主播 | 郭晶心
編輯 | 姜玉函
責編 | 朱浩銓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