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邊界嗎?
宇宙的浩瀚是人類個體難以想象的,然而,經過無數個世紀的經驗積累,我們終于不再受限于地球這一方空間了。
毫不夸張的說,其實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古人,就已經開始描述觸不可及的宇宙了。我國的《淮南子》當中就有記載,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但這可不是我國抬頭望天的最早記錄,據了解,我們在對山西陶寺遺址的挖掘過程中,發現了4000多年前的觀象臺,而這也是全球已知最古老的觀象臺遺址。
其實在我們遙望宇宙的時候,外國人也沒有停下腳步。如果沒有十七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的話,人類也無法這么早就掌握行星運動的物理原因。
可以說就是在一代代的經驗積累以及技術研究之下,才有了如今我們對宇宙全方面的認知。不過你知道嗎?其實我們現在所謂的宇宙,具體來說應該是哈勃體積,俗話就是可觀測宇宙。
咱們現在對宇宙的定性,差不多就是一個半徑約為465億光年的超大空間。也許很多人對這個數字沒什么概念,但換算一下一定能理解。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乘坐民航客機橫渡太平洋可能需要半天左右,如果想要趕往月球,則需要不間斷的飛行18天,想要前往木星則需要82年。如果只是離開太陽系趕往最近的恒星,則需要500萬年。
但就是在如此的時間跨度下,也不過飛出了宇宙空間中的一個零頭,可能人類窮盡一生都無法親臨自己探查到的宇宙邊際位置了。
畢竟宇宙不僅空間廣袤,其本身也是有壽命可言的。愛因斯坦研究過廣義相對論后,他就大膽預估宇宙的大致壽命應該是138億年。
而這也是個好事,至少我們這一代人是不需要擔心宇宙的終結的,并且在此期間,咱們還可以將自己科技力量投身于對宇宙的研究之中。
雖然咱們不能親臨465億光年外的空間,但我們在智慧的沉淀下,照樣可以不斷的增加人類對宇宙的了解與認知。
宇宙外的情況一言難以蔽之
了解過可觀測宇宙的邊界后,我們對邊界之外的空間就更加好奇了,而根據不同的理論,大家對宇宙之外的情況也是眾說紛紜的。
多年里,我們人類基本上都是通過韋伯望遠鏡來觀察可觀測宇宙的邊緣部分的。通過望遠鏡,我們在那里發現了一些弧形結構的物體,而這些物體與宇宙內的物質并非毫無關聯。
據科學家分析,宇宙內其實已經有數百個星系團在不斷的向邊緣地區位移了。這種盛況看起來,就仿佛是宇宙外物質在瘋狂地吸納宇宙內的物質一樣。
只不過,就算我們的觀察已經達到了這個水平,基于目前已有的理論來說,我們依然不能對宇宙的外部狀貌進行蓋棺定論。
當下,在學界內主要形成了三個比較流行的假說。首先,部分科學家認為宇宙的邊際之外應該只剩下了混沌。這里是沒有星體以及光線的,是一片黑暗且沒有溫度的虛無區域。
而與這種理論相對的則是生命體論,顧名思義,就是有人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個人類難以想象的生命結合體。
無論是人類本身還是各類星系,其實都是其體內的活躍細胞,一旦離開了宇宙,也就離開了一方世界,而一旦人類的科技達到了離開宇宙的水平,那也就有機會探查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了。
不過,這兩種說法明顯無法打動所有人,因此學界還有第三種理論,那就是氣泡宇宙論。也就是說,在138億年前造就了現在宇宙那次奇點大爆炸其實并非唯一的一次爆炸。
在此前后,還有無數次我們沒有發現的奇點大爆炸,這些爆炸就發生在宇宙之外,只有后續我們不斷的擴大自己對宇宙的探索范圍,才能逐漸的觀察到這些爆炸現象。
截至現在,學界的大部分科學家都秉持著這三種理論當中的一個,但無論是哪一方,如今還都無法拿出有力的證據說服另一方,所以咱們依然無法說宇宙之外到底是什么。
誰能想到,經過四千多年的分析,我們依然無法掌握宇宙的全貌,=。而身為人類個體,咱們怎么能不對宇宙的浩瀚感到絕望呢?
但絕望之下我們也不能停下腳步,我們對宇宙的深入了解正是建立在先輩科學家對宇宙的研究之下的,而我們的后輩,自然也要根據我們總結出的科學經驗,進一步去探索宇宙以及宇宙的邊界。
宇宙的秘密終將會被人類揭開
人類的未來應該是星辰大海,出生于在1957年前的人,可能都不知道火星上有的火山比穆朗瑪峰還高。而此后很久,我們也可能無法揭開金星云層下的秘密,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放緩探索宇宙的步伐。
早在多年以前,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就主要也歸結成了五個方面:地球大氣監測、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探尋新的生命、探索行星的起源、沖出太陽系。
而截至目前,我國已經向地球外發射了1420顆衛星,這些衛星幫助我們建立了全方面的大氣監測網以及定位網。
與此同時,我們其實還建造出了舉世震驚的中國天眼,而它擔負的任務之一,就是搜索可能的星際通訊信號,探尋新的生命。實際上,我們對宇宙的探索還不知停留在這兩個方面。
據了解,2025年1月23日時,我國還通過天關衛星捕捉到了高紅移伽馬射線。
而這次射線背后的爆發源發生時,宇宙年齡可能僅為現在的10%,而其信號也是花費了125 億年才抵達地球。咱們之所以接收這些信號與射線,其實就是為了研究探索行星的起源。
那咱們既然都在這三個方面各有建樹了,在沖出太陽系這個領域自然也不能一片空白。你知道嗎?飛離地球最遠的旅行者1號以及2號,如今早就已經飛出日球層頂了。
旅行者1號更是早在2012年時,就已經抵達距離地球230億公里的位置了。雖然這兩個探測器以目前的速度,依然需要至少上萬年時間才能飛出太陽系,但既然有機會,我們就必然會把握住。
可見人類在宇宙外獲得的建樹已經難以估量了,而在技術的累計之下,未來的成就還會更加繁華。雖然我們如今還無法以人力探索宇宙之外,但我們并不需要感到絕望。
古話有云,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如果咱們因為擔心的太多,從而影響了自身對宇宙的探索實踐,那豈不是杞人憂天本末倒置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