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畈鄉
3月24日, 金華市婺城區沙畈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批后公布。
《金華市婺城區沙畈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獲金華市人民政府批準(金政函〔2025〕5號),現將主要內容予以公布。
一、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
規劃范圍包括沙畈鄉域和集鎮區兩個層次。鄉域規劃范圍為沙畈鄉行政轄區內的陸域空間,總面積184.86平方千米。集鎮區范圍包括鄉政府駐地的建成區和規劃城鎮建設用地集中分布區,面積0.17平方千米。
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標定位與空間策略
1.總體定位
全面貫徹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立足沙畈鄉特征特色,確定沙畈鄉發展定位為:“水韻南山、三色沙畈”;以休閑觀光、生態旅游功能為主,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鄉鎮。
2.規劃目標
至2025年,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持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初步形成,南山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農文旅產業一體化發展初見成效。
至2035年,形成品牌特色的生產空間、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健全竹筍、箬葉、高山蔬菜產業(以下簡稱“金色產業”),沙畈鄉綠色生態、金色產業和紅色文化“三色”特征更加顯著,形成協調發展、韌性安全的“三生空間”新格局,建成特色鮮明、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的農文旅融合鄉鎮。
展望至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鄉鎮,鄉鎮品質進一步提升,鄉鎮特色進一步彰顯,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成為金華市山區鄉鎮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示范。
3.三條基本控制線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6.56公頃(2648畝),主要分布于鄉域中部的高儒村、周村村,鄉域南部的銀坑村等。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164.91公頃(2474畝),在各行政村均有分布。
生態保護紅線范圍13880.78公頃,全部為水源涵養類型,包括婺城區沙畈水庫、金蘭水庫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
城鎮開發邊界面積15.12公頃,主要分布于沙畈鄉集鎮區。
4.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優化全域農業、生態、建設空間,構建“一心一軸,三片多點”的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總體格局。
“一心”:做優集鎮,打造公共服務核心,優化空間結構,提升空間品質。
“一軸”:依托白門線、白沙溪組成的水陸系統,打造沙畈發展軸。
“三片”:北部文旅融合片區、中部水庫涵養片區、南部生態保護片區,重點加強生態保護和水源保護。
“多點”:依托沙畈鄉優質自然山水和人文資源,形成“旅游+”、“農業+”、“生態+”特色節點。
5.鎮村體系規劃
規劃“集鎮區-中心村-一般村”三級鎮村體系。集鎮區涉及周村村。規劃3個中心村,14個一般村。
6.用途分區規劃
深化落實上位總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共五類一級用途分區。其中,城鎮發展區進一步細分為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共二類二級用途分區;鄉村發展區細分為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農田整備區共四類二級用途分區。規劃明確各類用途分區的范圍邊界、面積,實施國土用途管制。
三、用地布局規劃
1.農業空間布局
穩定鄉域中部較為集中的農田,維護糧食安全,創新“稻蛙共富”經濟;整合烏云村、青草村、周村村等村莊的園地種植空間,優化茶葉、油茶和箬葉等種植種類和種植范圍;在鄉域中部適度拓展農業設施建設用地空間壯大種植業;對25度以上耕地、不便于耕作管護的耕地等實施有序退耕,同時將立地條件較好的部分宜耕后備資源墾造為耕地,實現耕地保護目標。
2.生態空間布局
鄉域生態保護空間多樣化,規劃進一步整合山水林田資源,以生態綠色為主線,以婺城區沙畈水庫、金蘭水庫水源涵養、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等為重點,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筑牢江河安全屏障,建設環溪、繞山生態屏障網絡,實施造林綠化。
3.建設空間布局
有序推進高山遠山、地質災害隱患地區村莊、空心村及零星農居點空間集聚置換,促進建設空間集聚發展,加大對存量建設用地再利用,盤活農村建設用地空間,實現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提升鄉域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保障落實沙畈鄉潭背村至安地鎮上干口村連接線、水電站、供水站等市政基礎設施用地。
四、支撐體系與安全保障
1.綜合交通規劃
鄉域范圍內規劃新建沙畈鄉潭背村至安地鎮上干口村連接線,并按縣道標準進行提升合并為X038(湖大線),連通沙畈鄉和安地鎮;新建李宮大橋,優化白門線李宮村段線型;對白門線涉及的山腳村和下烏云村部分路段改造提升。以現狀X012(白門線)、X022(張六線)、X032(山石線)為骨架,實現與金華市區及周邊鄉鎮的交通聯系,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集鎮區規劃形成一橫一縱的骨架路網格局,“一橫”為X012(白門線),“一縱”為村道雙溪路。
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在沙畈鄉構建“鄉集鎮—村/組”兩個生活圈層級。
規劃1個鄉集鎮生活圈。結合鎮(鄉)村體系布局與單元劃分,構建村/組生活圈,完善文化禮堂、室外健身、村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等基礎便民生活服務設施。
3.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結合上位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落實給水、排水、電力、通信、燃氣、環衛、水利規劃等專項內容。
4.國土空間安全與防災減災
結合上位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建設防洪排澇、水源安全保障體系,完善農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礎設施,推動能源供應低碳轉型,積極構建低碳化能源體系。加強綜合防災規劃體系建設,明確防洪排澇、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災設施標準與措施。
五、歷史文化保護與景觀風貌塑造
落實上位規劃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規劃期限內逐批公布的文保單位、文物保護點等。
重點保護和管控沙畈水庫周邊、白沙溪沿線片區和高儒村歷史建筑集中成片、風貌較好的核心區域。高儒村歷史風貌核心區域內建筑物、街巷等應按照原有格局保護或恢復,對部分古建筑整理、開放并加以利用,延續老村傳統風貌特色,打造具有歷史人文魅力的傳統建筑群。
六、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1.詳細規劃傳導
強化總體規劃對詳細規劃傳導,劃分全域覆蓋的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沙畈鄉原則上以行政村為單位,共劃定鄉村單元17個。
2.規劃實施保障
依據鄉鎮級規劃數據庫建設標準和數據匯交要求,形成鄉鎮級規劃數據庫,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作為詳細規劃編制和審批的基礎和依據,維護國土空間規劃的傳導性、約束性、權威性。
塔石鄉
3月24日,金華市婺城區塔石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批后公布。
《金華市婺城區塔石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獲金華市人民政府批準(金政函〔2025〕5號),現將主要內容予以公布。
一、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
規劃范圍包括塔石鄉域和集鎮區兩個層次。鄉域規劃范圍為塔石鄉行政轄區內的陸域空間,總面積128.96平方千米。集鎮區范圍包括塔石鄉政府駐地的建成區和規劃城鎮建設用地集中分布區域,面積0.17平方千米。
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標定位與空間策略
1.總體定位
全面貫徹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落實上位總規傳導,立足塔石鄉特色,確定塔石鄉發展定位為:“生態塔石、文旅勝地”;以集特色農業、文旅觀光、康養度假、休閑運動四位一體的婺西南全域旅游門戶城鎮。
2.規劃目標
至2025年,“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同步, “三位”(農業,文化,旅游)一體發展初見成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初步形成。
至2035年,建成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宜業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的農文旅融合發展城鎮。
展望至2050年,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各項事業的發展,城鎮品質進一步提升,城鎮特色進一步彰顯。
3.三條基本控制線
落實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99.00公頃(10485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669.90公頃(10049畝);生態保護紅線范圍8099.60公頃;城鎮開發邊界面積11.12公頃。
4.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以“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布局原則,構建“一核多點、兩屏一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一核”:做優集鎮區,打造塔石綜合服務核心。
“多點”:圍繞特色村落、旅游景點打造特色節點。
“兩屏”:維育鄉域東、西兩側山體生態屏障。
“一帶”:依托湯蘇線、厚大溪打造共富產業發展帶。
5.鎮村體系規劃
規劃“集鎮區-中心村-一般村“三級鎮村體系。規劃3個中心村,19個一般村。
6.用途分區規劃
深化落實生態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其他保護利用區共六類一級用途分區。其中,城鎮發展區進一步細分為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共二類二級用途分區;鄉村發展區細分為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農田整備區、林業發展區共四類二級用途分區;其他保護利用區細分為區域基礎設施集中區、特殊用地集中區共二類二級用途分區。規劃明確各類用途分區的范圍邊界、面積,實施國土用途管制。
三、用地布局規劃
1.農業空間布局
依托百善村、嶺邊村等旅游資源較好的村,引入“農業+文旅”模式,重點發展農耕體驗、農旅觀光、科普教育等農旅融合項目;在鄉域東、西兩側及南部山區重點發展高山農業及林藥、林茶、林果、林菌等林下經濟。
2.生態空間布局
整合山水林田資源,在保護好厚大溪流域原始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適度開發,打造自然和諧的濱水景觀;加快水網生態廊道、森林生態廊道等的建設與修復,構建沿河、環山生態屏障網絡;加快森林質量提升,推進彩色森林建設,推進厚大溪及其支流生態修復工程。
3.建設空間布局
引導城鄉建設用地向城鎮開發邊界和村莊建設邊界內集約布局,有序推進山區村莊、空心村及零星農居點空間集聚置換,加大存量建設用地的挖掘和再利用,保障落實殯葬用地等特殊用地建設需求。
四、支撐體系與安全保障
1.綜合交通規劃
鄉域范圍內以S215、X021、X022、X724為骨架,實現塔石鄉與周邊鄉鎮的對外聯系,全面提升鄉域范圍內各級公路的通行水平。
2.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構建“鄉集鎮-村/組”兩個城鄉生活圈層級。圍繞集鎮區規劃1個鄉集鎮生活圈,重點落實鄉鎮級文體、醫療、養老等服務功能。結合鎮(鄉)村體系與詳細規劃編制單元劃分,構建村/組生活圈,完善文化禮堂、健身廣場、衛生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便民生活服務設施。
3.市政設施規劃
結合上位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落實給水、排水、電力、通信、燃氣、環衛、水利規劃等專項內容。
4.國土空間安全與防災減災
結合上位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建設防洪排澇、水源安全保障體系,完善農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礎設施,推動能源供應低碳轉型,積極構建低碳化能源體系。加強綜合防災規劃體系建設,明確防洪排澇、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災設施標準與措施。
五、歷史文化保護與景觀風貌塑造
落實上位規劃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規劃期限內逐批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等。
重點保護和控制厚大溪及其支流構成的水網格局,引導濱水空間和景觀界面的塑造。強化城鄉開發建設的高度、強度管控,建構具有地域特色的開放空間系統。
六、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1.詳細規劃傳導
綜合考慮行政管理范圍、設施服務配套等因素,塔石鄉共劃定23個鄉村單元。
2.規劃實施保障
依據鄉鎮級規劃數據庫建設標準和數據匯交要求,形成鄉鎮級規劃數據庫,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作為詳細規劃編制和審批的基礎和依據,維護國土空間規劃的傳導性、約束性、權威性。
莘畈鄉
3月24日, 金華市婺城區莘畈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批后公布.
《金華市婺城區莘畈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獲金華市人民政府批準(金政函〔2025〕5號),現將主要內容予以公布。
一、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
本規劃范圍為莘畈鄉域和集鎮區兩個層次。鄉域規劃范圍為莘畈鄉行政轄區內的陸域空間,總面積73.04平方千米。集鎮區范圍包括鄉政府駐地的建成區和規劃城鎮建設用地集中分區,面積0.09平方千米。
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標定位與空間策略
1.總體定位
全面貫徹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立足莘畈鄉特征特色,確定莘畈鄉目標定位為:山水莘畈,體旅之鄉;以生態體旅、休閑度假功能為主,農體旅融合發展的特色鄉鎮。
2.規劃目標
至2025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初步形成,“三生”(生產,生活,生態)同步,“三位”(農業,文化,旅游)一體發展初見成效。
至2035年,形成品牌特色的生產空間、健康宜居的生活空間、山青水碧的生態空間,形成協調發展、韌性安全的“三生空間”新格局,建成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宜業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的農文旅融合鄉鎮。
展望至2050年,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各項事業的發展,鄉鎮品質進一步提升,鄉鎮特色進一步彰顯。
3.三條基本控制線
銜接上位規劃“三區三線”劃定成果,落實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0.58公頃(2559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64.70公頃(2471畝),生態保護紅線4510.83公頃,城鎮開發邊界面積9.10公頃。
4.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以“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適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布局原則,構建“一心兩脈三片”的國土空間保護與開發的總體格局。
“一心”:做優集鎮,完善集鎮公共服務、產業服務以及旅游服務功能,優化空間結構,提升空間品質。
“兩脈”:由集鎮區向各山垅延伸的發展脈。一是莘溪湯井線發展脈,沿線串聯主要村莊和農業空間,是莘畈鄉村莊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重點空間;二是蘭源(上范-小塢頭)發展脈,以生態旅游、民宿度假功能為主。
“三片”:川字形河谷帶劃分形成的山林生態保護空間。維育生態屏障,加強水源保護地、森林公園等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5.鎮村體系規劃
規劃構建“集鎮區-中心村-一般村”三級鎮村體系。中心村包括祝村、大立元、井下3個行政村。一般村包括方家、學嶺頭、蘭源、吳村4個行政村。
6.用途分區規劃
深化落實生態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其他保護利用區共六類一級用途分區。其中,城鎮發展區進一步細分為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商業商務區、綠地休閑區共四類二級用途分區;鄉村發展區細分為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農田整備區共四類二級用途分區;其他保護利用區細分為區域基礎設施集中區、特殊用地集中區共兩類二級用途分區。
三、用地布局規劃
1.農業空間布局
合理優化規劃耕地布局,形成“一軸兩片”的耕地保護規劃格局。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要求,引導耕地多田套合建設,強化耕地“五位一體”保護,將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糧食安全控制線,實施有效管控。依托苗木、毛竹、香榧、黃精等農業種植產業,拓展和延長產業鏈,加大對產地初加工支持力度,解決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各類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及必備配套設施用地需求,扶持農產品加工業態發展。
2.生態空間布局
維護國土生態安全,規劃林地面積維持基期年面積不變。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發揮林業經濟價值,提高產品附加值,穩定和拓展林地生態保育、林業經濟創收空間。統籌布局造林綠化空間,規劃新增造林地塊,銜接落實省級以上公益林。銜接落實水環境功能區、水域管理范圍控制線。
3.建設空間布局
集鎮區重點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村莊重點完善村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水平,優化村莊建設用地結構。結合土地綜合整治等工作,引導零散建設用地向村莊建設邊界內集中集聚,推動農業空間、生態空間提質增效。
四、支撐體系與安全保障
1.綜合交通規劃
對外交通以X008莘畈-井下、X040湯溪東站-毛家塢(龍游)(規劃)兩條縣道為骨架,實現與金華市區以及周邊鄉鎮的交通聯系。城鎮道路規劃形成一橫一縱的“T字形”骨架路網格局,完善路網規模、結構、布局和功能。鄉村道路逐步采取截彎取直、拓寬道路、提高路面等級等方式進行改善,構成以集鎮區為中心、村與村相聯系的快速便捷的鄉村道路網絡。
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構建“鄉集鎮-村/組”兩個社區生活圈層級。規劃1個鄉集鎮生活圈。結合鎮(鄉)村體系布局與單元劃分,構建村/組生活圈,完善文化禮堂、室外健身、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等居民日常使用,特別是面向老人、兒童的基本服務要素。
3.市政設施規劃
結合上位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落實給水、排水、電力、通信、燃氣、環衛、水利規劃等專項內容。
4.國土空間安全與防災減災
結合上位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建設防洪排澇、水源安全保障體系,完善農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礎設施,推動能源供應低碳轉型,積極構建低碳化能源體系。加強綜合防災規劃體系建設,明確防洪排澇、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災設施標準與措施。
五、歷史文化保護與景觀風貌塑造
落實上位規劃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規劃期限內逐批公布的文保單位、文物保護點等。
整合自身山水旅游資源,積極拓展旅游產業鏈,將莘畈溪水域、森林、鄉村、民宿、田園、公路等元素有機結合,以生態旅游觀光和戶外運動休閑為特色,保留原生態山水鄉土景觀。
六、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1.詳細規劃傳導
強化總體規劃對詳細規劃傳導,原則上以行政村為單位,共劃定7個鄉村單元。
2.規劃實施保障
依據鄉鎮級規劃數據庫建設標準和數據匯交要求,形成鄉鎮級規劃數據庫,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作為詳細規劃編制和審批的基礎和依據,維護國土空間規劃的傳導性、約束性、權威性。
箬陽鄉
3月24日, 金華市婺城區箬陽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批后公布。
《金華市婺城區箬陽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已獲金華市人民政府批準(金政函〔2025〕5號),現將主要內容予以公布。
一、規劃范圍和規劃期限
規劃范圍包括箬陽鄉域和集鎮區兩個層次。鄉域規劃范圍為箬陽鄉行政轄區內的陸域空間,總面積60.69平方千米。集鎮區范圍包括鄉政府駐地的建成區和規劃城鎮建設用地集中分布區,面積0.06平方千米。
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二、目標定位與空間策略
1.總體定位
全面貫徹區委、區政府決策部署,立足箬陽鄉特征特色,確定箬陽鄉發展定位為:“高山共富、茶鄉箬陽”;以金華南山風景線為核心、以休閑觀光和生態旅游為特色的省級生態鄉鎮。
2.規劃目標
至2025年,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持續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初步形成,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現代化品質鎮基本建成。
至2035年,全域推進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形成以茶產業為主導,農文旅全面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鄉村空間集約高效,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建設成為宜居宜游的省級生態鄉鎮。
展望至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鄉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全面建立。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成為金華市山區鄉鎮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示范。
3.三條基本控制線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1.42公頃(1971畝),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25.63公頃(1884畝),主要分布于瀛頭村、大應村、周塢村、黃陽村等。
生態保護紅線范圍4441.71公頃,包括婺城區安地水庫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婺城區沙畈水庫、金蘭水庫水源涵養生態保護紅線和浙江金華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廣泛分布于鄉域。
城鎮開發邊界面積5.93公頃,主要分布于箬陽村。
4.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優化全域農業、生態、建設空間,構建“一心、兩軸、兩片”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一心”:箬陽鄉集鎮,集聚全鄉公共服務功能、融合產業發展功能。
“兩軸”:北部農文旅產業發展軸、南部生態保育發展軸。
“兩片”:鄉域南部生態農林涵養區、鄉域北部農文旅發展區。
5.鎮村體系規劃
規劃“集鎮區-中心村-一般村”三級鎮村體系。集鎮區涉及箬陽村。規劃1個中心村,7個一般村。
6.用途分區規劃
深化落實上位總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區、農田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城鎮發展區、鄉村發展區共五類一級用途分區。其中,城鎮發展區進一步細分為居住生活區、綜合服務區共二類二級用途分區;鄉村發展區細分為村莊建設區、一般農業區、林業發展區、農田整備區共四類二級用途分區。規劃明確各類用途分區的范圍邊界、面積,實施國土用途管制。
三、用地布局規劃
1.農業空間布局
整合改造鄉域山谷間質量較差耕地,優化農產品種植種類和種植范圍,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整合茶園村、箬陽村等村莊的園地種植空間,優化茶葉等種植種類和種植范圍;對25度以上耕地、不便于耕作管護的耕地等實施有序退耕,落實耕地保護目標。
2.生態空間布局
統籌山水林田草等自然資源,以生態保護紅線為重心,依托鄉域內生態公益林和水環境功能區等重要生態保護控制線,加強水網廊道、森林資源的保護,推進箬陽溪、梅溪等流域的綜合治理和沿線綠化,促進鄉域全域生態保護。同時開展林耕置換,引導山區陡坡農用地逐步有序退出,加強生態環境穩定性。
3.建設空間布局
有序推進高山遠山、地質災害隱患地區村莊、空心村及零星農居點空間等下山移民安置,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加大對存量建設用地再利用,盤活農村建設用地空間,實現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重點提升鄉域基礎設施配套水平。
四、支撐體系與安全保障
1.綜合交通規劃
鄉域范圍內以X016(湖大線)、X017(安南線)、X032(山石線)三條縣道為骨架,實現與金華市區及周邊鄉鎮的交通聯系;以現有通村公路為基礎,全面提升X016(湖大線)、X017(安南線)道路通行水平,建立便捷可達、城鄉暢通的現代化公路交通網絡。
集鎮區范圍內規劃形成“干路-支路”的道路網體系,其中干路為回峰路。
2.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在箬陽鄉構建“鄉集鎮—村/組”兩個生活圈層級。
規劃1個鄉集鎮生活圈。結合鄉村體系布局與單元劃分,構建村/組生活圈,完善文化禮堂、室外健身、村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等基礎便民生活服務設施。
3.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結合上位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落實給水、排水、電力、通信、燃氣、環衛、水利規劃等專項內容。
4.國土空間安全與防災減災
結合上位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建設防洪排澇、水源安全保障體系,完善農田水利配套等水利基礎設施,推動能源供應低碳轉型,積極構建低碳化能源體系。加強綜合防災規劃體系建設,明確防洪排澇、抗震、消防、人防、防疫等防災設施標準與措施。
五、歷史文化保護與景觀風貌塑造
落實上位規劃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規劃期限內逐批公布的文保單位、文物保護點等。
重點保護琴壇村歷史建筑集中成片、風貌較好的核心區域。琴壇村歷史風貌核心區域內建筑物、街巷等應按照原有格局保護或恢復,對部分古建筑修繕、開放并加以利用,延續老村傳統風貌特色,打造具有歷史人文魅力的傳統建筑群。
六、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
1.詳細規劃傳導
強化總體規劃對詳細規劃傳導,劃分全域覆蓋的詳細規劃編制單元。箬陽鄉原則上以行政村為單位,共劃定鄉村單元8個。
2.規劃實施保障
依據鄉鎮級規劃數據庫建設標準和數據匯交要求,形成鄉鎮級規劃數據庫,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作為詳細規劃編制和審批的基礎和依據,維護國土空間規劃的傳導性、約束性、權威性。
信息來源:婺城區人民政府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