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醫時,你最害怕什么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疼痛
打針疼、手術疼、
處理傷口疼、胃腸鏡檢查疼……
痛感向來是舒適醫療的“天敵”,而幫助大家對抗疼痛的麻醉醫生,相比于其他臨床醫生而言卻并不被群眾了解。今天,“特搜”帶你到手術室大揭秘,展示你不了解的另一面↓
關注麻醉醫生:
無影燈下的生命衛士
為啥電視劇里看麻醉醫生
總是“無所事事”?
(如果麻醉醫開始忙碌了
你就要開始害怕了。)
其實,他們是↓↓↓
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手術麻醉中心的無影燈下,一位準備做肺癌手術的患者正安靜沉睡。
麻醉醫生阮祥才和團隊精準調控著麻醉藥物濃度。在保障手術期間,麻醉醫生往往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密切關注手術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阮祥才:
麻醉有一個說法是一定不能出現脫崗,我們的崗在哪里,就是麻醉病人頭部左右的位置,各種監測儀器提供的生理指標只是我們監測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把握)病人整體的體驗,包括口唇黏膜和瞼結膜的顏色、濕潤度,比如心跳、脈搏,(患者的)主觀舒適度出了問題,或者他明顯不舒服了,心率(就會)變得特別慢,血壓變得特別高,這種情況下,麻醉醫生必須要全力把這個任務承擔下來,有效解決它。
還有朋友想問:
“打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
“會不會影響智力?”
麻醉醫生會堅定地告訴你:
“沒有的事兒”
事實上,麻醉醫生的守護遠不止于手術臺上的幾個小時,不僅要讓患者安全地“入睡”,更要確保他們舒適地“醒來”。此外安撫病人的情緒,同樣是麻醉醫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阮祥才:
其實難受不難受有時和患者的心情有特別的關系,麻醉科就要負責提供最好的手術條件給外科醫生,同時要保證病人處在很好的狀態里,能夠比較舒適,不那么焦慮。
麻醉醫生的日常工作既忙碌又充滿挑戰,即使是在中山六院的日間手術室,每天也有接近30臺手術,大手術中心則超過160臺。因此,麻醉醫生們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是常態。
“保命”背后永遠是沉甸甸的責任。在對話中,阮祥才反復強調“安全”。
麻醉不止是“睡一覺”
這些“幕后英雄”走到“臺前”
在醫院手術麻醉中心的術后蘇醒室內,麻醉醫生阮祥才照例詢問患者的恢復情況和鎮痛效果。他表示,術后疼痛管理相當重要,能夠幫助病人迅速恢復,盡早回歸正常生活。而隨著麻醉技術的發展,如今,麻醉更加注重精準化與可視化,力求以最小的干預達到最佳效果。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阮祥才:
創新體驗在麻醉方法上,在像這類肛門部的手術,我們打一針就能完成,以前做這種(手術),有種叫“腰麻”,“腰麻”做完之后,換著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沒辦法行動的,他的腿沒有力。 我們用這個方法,手術疼痛也減輕了很多,能讓患者真正地快速康復,恢復得更好。
患者告訴“特搜”,“在新疆(治療)的時候,是弓著身體被扎針的,扎在后背,扎得腿直跳,現在感覺麻醉比點滴扎得還輕,我都沒感覺到他們在什么扎針。”
隨著患者對舒適化醫療需求的不斷增長,麻醉醫生的服務范圍逐漸拓寬,如今疼痛診療已進入門診及病房,為患有多種急慢性疼痛的患者提供診療服務。
阮祥才告訴“特搜”,現如今,麻醉科醫生的專業領域延伸到了疼痛管理,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支。
讓患者少一點痛苦、多一點舒適,得到更多人文關懷,這也將成為醫療發展的目標與方向。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阮祥才:
各種各樣手術操作相關的疼痛,包括手術后的疼痛、頑固性的癌痛和神經痛,都應該進行疼痛綜合管理。希望病人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沒有壞的體驗,包括他們做完醫院的相關治療,那些治療所帶來的病痛都能得到有效善后, 能更好地回歸社會。
分享你的麻醉經歷
醫生是如何幫助你的?
**如有侵權請與本公眾號聯系**
編輯 | 趙婉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